“铺仔”变“议事厅” |
文/羊城晚报记者 谭铮 图/羊城晚报记者 周巍 像往常一样,在家吃完早餐后,70多岁的莫观福来到位于村口的“铺仔”,和一众邻里老友聊聊村里的家长里短,也为村里即将到来的诗社活动和村干部们“碰一碰”。 在广东湛江,乡村小卖部又被称作“铺仔”。对于每一名村民而言,“铺仔”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从白天到黑夜,村民们时不时地在此聚集,有时候是为了买一包瓜子,有时候是为了聊几句家常,还有一些时候像莫观福一样的村民来到这里与村干部一起商议一下村中大事。 为什么在湛江村民议事不选择在村委的办公室,而是来到“铺仔”?“铺仔”的魅力何在?“铺仔”如何发展成为助推基层治理的文明实践场所?这,要从湛江市坡头区龙头镇莫村的“铺仔”说起。 从“铺仔”到“咱村铺仔” 位于湛江市坡头区龙头镇西南部的莫村,是坡头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庄,也是“咱村铺仔”开始出现的地方。走进莫村村口,迎面可见红底白字的“咱村铺仔”招牌。“一个‘咱’字拉近了村民与‘铺仔’的心理距离,它发挥了远超一个‘铺仔’的功能。”村干部黎美献介绍,莫村三面环海,下辖大村、上村、新屋、村仔、西头5个村民小组,共1667户6493人,“大家都喜欢聚在这里聊聊家常、议议事。从‘铺仔’到‘咱村铺仔’,这里和以前大不同”。 有什么不同?从悬挂在“咱村铺仔”门口的一对木质对联可窥见一二。“来来来,一杆水烟筒,说说今天喜讯。”“坐坐坐,两条硬板凳,谈谈时下佳音。”“说喜讯”“谈佳音”,随着时代新变,“咱村铺仔”在小卖部的基础上,延伸出村民议事、文化休闲、暖心服务等功能,成为涵养乡风文明、满足村民精神文明需求,助推基层治理的文明实践场所。 “我们在这里挂了一个意见箱,村民有什么事,也会往意见箱里投。此外,还有谁家有什么喜讯、获得了哪些奖项,我们也会用纸张打印出来,在‘铺仔’这里分享。”黎美献说,“还有邻里之间的一些小矛盾,他们也会在这里聊。有时候大家帮忙出出主意,也就开解了。”“咱村铺仔”是化解邻里矛盾纠纷、构建融洽和谐邻里关系的重要抓手,邻里之间有了小问题、小摩擦,走几步到“铺仔”,围坐在一起说事讲理,村里的“和事佬”进行劝解,不愉快的事就此说开、心结解开,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 除了家长里短,“咱村铺仔”也成为了村中理事商议村中大事的“议事厅”。村里每年重阳节的活动以及筹办的重大庆典等事宜,德高望重的理事们总会聚在“咱村铺仔”讨论。黎美献还告诉记者,村委夜访工作,此前每周二、四晚安排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进行。随着“咱村铺仔”的出现,村干部也经常来到这里,和村民们坐在“铺仔”前,听取他们的需求,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莫观福也告诉记者,邻里老友们在“铺仔”前坐一坐,不少问题都迎刃而解。 “咱村铺仔”的出现,给予了村民充分表达的机会,拓宽了村民表达意见的渠道,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协商议事,汇聚了民情民意民智,绽放基层治理“大智慧”。 小卖部“培养”新风尚 在莫村的“咱村铺仔”内,悬挂着一块超大海报,上面写着“莫村文明积分超市管理制度”。据了解,“积分超市”设置善行公益类、移风易俗类、表彰奖励类、中心工作类、文明创建类等五大类别积分。“如参与房前屋后卫生整治、照顾邻里老人、参与村内矛盾纠纷调解等,都能获得不同数量的积分。”黎美献说,“积分储蓄存折”一户一册,积分管理工作小组将积分兑换物品与“铺仔”内的商品和本地农特产品相结合,方便村民兑换心仪物品,提升村民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活动和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莫村“咱村铺仔”旁的“榕树大讲堂”是百姓宣讲的平台,日常志愿宣讲员们用坡头话解读乡村振兴等“大政策”,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让村民“坐得住、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潜移默化地提高村民素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采访时,莫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莫超华正在与莫观福等村中长者讨论12月在莫村举办的文化节。据了解,“咱村铺仔”除了“议事厅”的功能外,还是村里的“文化驿站”。村民们长聚在这里,或聊聊村历史,或吟诗作对,或唱唱粤曲。 “始于莫村 不止莫村”,是挂在莫村“咱村铺仔”的一行字。“咱村铺仔”的模式从莫村延伸到坡头区更多村庄。小“铺仔”在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释放出大能量,开出文明实践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