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风自南来 游向无垠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12月23日        版次:A05    栏目:    作者:胡广欣、龚卫锋

     “游向无垠”山海展映季吸引了众多影迷前来打卡

     蓝鸿春分享方言电影创作经验

     山海展映活动现场

     藤井谦

     蓝鸿春

     霍胜侠

     蔡杰

  

  文/羊城晚报记者 胡广欣 龚卫锋  图/羊城晚报记者 宋金峪

  

  12月22日,“游向无垠”山海展映季大湾区系列活动在广州越秀区星寰国际商业中心珠影星寰国际影城启幕,活动为期三天,将展映“山海计划”扶持创作的10部短片,并带来4场惊喜放映、3场影人沙龙。

  12月22日,纪录片《风自南来:广东方言电影创作现状纪实》(以下简称《风自南来》)作为本次活动的开幕影片进行了国内首映。映后,青年导演蓝鸿春、蔡杰,广东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霍胜侠,本次圆桌主持、电影研究者藤井谦共同以《南国起浪——在岭南勘景》为题,深入探讨广东青年创作力量如何用影像讲述本土故事。

  近年涌现的一批广东方言电影有何共同点?如何定义和挖掘电影的岭南性?青年创作者又如何看待本地的创作环境?通过《风自南来》与映后圆桌讨论,四位青年创作者与观察者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风自南来》映后交流】

  

  岭南方言电影有了北方观众

  

  纪录片《风自南来》由广东潮汕青年导演蓝鸿春执导。蓝鸿春是近年颇受关注的青年导演之一,他凭借《爸,我一定行的》《带你去见我妈》走出小成本潮汕电影的生存之路。在《风自南来》中,他将镜头对准近年来多部广受好评的岭南方言电影及其创作者,回溯这批电影的创作脉络,挖掘其幕后故事。蓝鸿春、《小伟》导演黄梓、《人海同游》导演蔡杰、《点点星光》导演谢德炬、戏曲电影《白蛇传·情》制片人孙金华和导演张险峰等电影创作者均在影片中出现。

  近年,岭南方言电影崭露头角。《点点星光》《白蛇传·情》捧起金鸡,作者性更强的《小伟》《人海同游》则分别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平遥国际电影展收获不少好评。在映后交流中,蓝鸿春坦言,广东方言电影仍处于酝酿期:“坦白说,广东方言电影的创作者还是比较少,‘广东方言电影’作为一个整体,暂时还没成气候。”在他看来,广东以外的观众对“岭南”的认识仍然模糊,大部分人会认为粤语电影就是香港电影,潮汕方言、客家方言等广东方言更是难以被看见。

  同时,蓝鸿春也是乐观的:“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广东年轻人冒出头来,他们想做本土的东西。”在他看来,方言和地方性题材不会阻碍作品的传播。他的两部剧情长片《爸,我一定行的》《带你去见我妈》均是潮汕方言电影,讲述潮汕地区故事,却得到了北方观众的认可。“这两部电影的剧本均以潮汕话写作。尤其是《带你去见我妈》,我跟编剧创作时是有点任性的,甚至没想过非潮汕地区观众能不能看得懂。但当我把这部片子带到北京电影圈时,影片收获了不少好评。我始终认为,带着‘偏见’的创作才是重要的。”

  蓝鸿春期待,潮汕的新生代导演能拍出不输于中国台湾同辈导演的作品。“台湾电影曾是我的‘老师’,他们也有很多闽南语电影。现在广东跟台湾的新生代导演其实在功底上已经差不多了,但台湾有一代代电影大师培养出的创作土壤,我们新生的土壤要靠自己去积累和肥沃。但我觉得,我们是有机会的。”

  

  

  【圆桌论坛】

  

  打破人们“想象中的岭南”

  

  在圆桌论坛《南国起浪——在岭南勘景》中,蔡杰谈及对电影中岭南的印象时提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香港导演严浩所拍摄的《似水流年》和张婉婷导演的《八两金》。“尤其是《似水流年》,它讲述了一个香港都市女性回到潮汕老家探亲的故事,潮汕乡村当年的人文风光在电影里永远留存下来。我从电影中看到了我的家乡曾经的模样,让我印象非常深刻。”40多年前,香港导演把潮汕视作故土,用电影进行一次浪漫主义的寻根;如今的广东青年创作者则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探寻广东与香港的关系。蔡杰的首部长片作品《人海同游》讲述了一个广州女生到香港寻父的故事。“每个时代的创作者都有自己的创作路径。我作为一个一直观看香港电影、吸收香港流行文化的年轻人,感受到香港这个地方对我的影响有多么重大,所以我的第一部长片决定做一部从广东的角度梳理粤港关系的电影。”

  在几位嘉宾看来,电影中的岭南性不应局限于方言、民俗等符号性元素。如何挖掘新的元素,赋予岭南电影以真正的内涵,是新一代创作者应该思考的。蔡杰表示:“我们可以想想,如何打破人们想象中的岭南,而不是一提起岭南就是舞狮、功夫、喝早茶。广东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区域,这里的城与乡并非对立,而是互相补充的。就像蓝鸿春导演的两部电影,主人公在深圳与潮汕家乡之间流动,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状态。而广东地处沿海,这里的文化是有世界性的,这也是我一直很想关注的点。”

  广东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霍胜侠表示赞同:“岭南文化的世界性是其区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重要特点。从历史上来说,这里有着与世界各地进行连接的传统。有一部电影《大同:康有为在瑞典》,是一位香港导演拍的,讲述了广东南海人康有为的后半生,他在遍访世界各国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中国应该往何处走的问题。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我们很需要讲述广东世界性的故事,这有着非常广阔的开拓空间。”

  

  期待“山海计划”年轻导演向长片进发

  

  广东电影要真正做出声势,先要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广东如何给青年创作者提供更好的环境、创造更多机会?在几位嘉宾看来,青年创作者需要一个良性的讨论空间和创作空间。“我的研究生是在北京读的。那里的影展一个接一个,有时候一个星期可以看20多部影片。这种经验是学校无法给予的。”在蔡杰看来,广东目前的电影讨论氛围日趋浓厚,他期待看到政府、机构、媒体与年轻电影人双向奔赴,“我是潮汕人,这几年当地有一个电影策展机构叫‘观潮’,影响了一些潮汕的年轻人。以前这些人可能不知道电影是什么,但看多了,就感觉自己有故事可讲;志同道合的人也可以一起探讨。”蔡杰也对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推出的“山海计划”表示了肯定:“我有一个学生今年也报名了,但没过复选。他告诉我会继续打磨剧本,明年继续申请。‘山海计划’对创作环境起到了一个良性促进的作用。”

  蓝鸿春对“山海计划”寄予厚望:“目前广东扶持短片的知名项目只有‘山海计划’,希望它继续办下去,希望从这里走出来的年轻导演能继续拍长片。”

  蓝鸿春和蔡杰坦言,首部剧情长片通常是青年导演面临的第一道坎。“最大的难题不是创作,青年导演不缺少创作激情,却很难找到投资。”蓝鸿春坦言,在筹拍首部长片《爸,我一定行的》时,他找投资的过程处处碰壁,“最后靠自己的存款、亲情和友情,解决了这部影片的资金”。蔡杰也有同感:“拍摄我的第一部长片《人海同游》时,我几乎去了华语圈所有能去的创投展会,但一个都没有谈成。对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有迫切的表达意愿,所以我最后还是把影片拍出来了。”

  几位嘉宾都期待,广东可以有一个专业的、能够给青年创作者提供资金帮助和扶持的创投机制。霍胜侠提议可以参考香港的“首部剧情电影计划”:“对新导演来说,第一部电影是最难的。不妨让非市场的力量来帮忙,比如香港就用‘首部剧情电影计划’来资助新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将成为他们的敲门砖,开启他们后续的电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