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深圳如何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代表委员支招

文艺精品闯世界
美育普及作示范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2月01日        版次:A03    栏目:    作者:王俊

     近年来,深圳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图为市民在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首设的“数字文化馆”参观 羊城晚报记者 王俊 摄(资料图)

     深圳近年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图为市民在深圳博物馆看展 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摄(资料图)

  

  羊城晚报记者 王俊

  

  文化是深圳近年来重点打造的城市名片。锚定高质量“文化强市”目标,深圳立足“全球视野、国家战略、广东大局、深圳担当”,勇当改革开放文化的先锋、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先锋、文化传承创新的先锋,积极打造更多彰显中国精神、时代气象、深圳形象的精品力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文化如何破局,探求更优发展之路?在今年的深圳两会上,深圳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为此建言献策。

  

  大力支持文艺创作 焕新讲述深圳故事

  

  近日,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出品,深圳歌剧舞剧院和世界顶尖力量德国汉堡国立歌剧院联合制作演出,深圳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的歌剧《卡门》在深圳进行全球首演。该剧集合众多艺术家,融合本土元素,焕新演绎世界经典巨作,大获成功。

  这是继舞剧《咏春》、首部人工智能题材舞剧《深AI你》等一系列“深圳出品”蜚声中外后,深圳推出的又一部文艺力作,展现出深圳的创新性、包容性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圳版《卡门》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观众带来一场中西方文化融合创新的视听盛宴,焕新讲述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和深圳故事。

  深圳文化蓬勃发展,扬帆出海。在今年的深圳两会上,民进深圳市委会聚焦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交提案。提案显示,深圳作为建设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文化产业已成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圳文化产业在整体规模、产业结构以及从业人员数量等方面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截至2022年,深圳文化产业规模超2万亿元,占全市GDP的8%,拥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超10万家,从业人员超100万人。

  民进深圳市委会建议,深圳应当优化文化政策导向,发挥科技产业优势,充分挖掘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潜力,举办各类艺术展览、数字化表演艺术、互动体验等活动;通过建设数字文化产业融合实验平台,探索孵化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座城市被人熟知,很多时候是通过文化名人或者文艺名作。”深圳市政协委员王明涛以爆火的深圳原创舞剧《咏春》为例说,一部文艺精品可以从多方面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他建议,文艺创作者提升故事挖掘与创新能力,让作品更富文化内涵与思想层次;政府则可以通过设立深圳文化艺术基金、文艺奖项等方式奖励深圳年轻创作者。

  

  持续丰富城市精神 提升公众文艺素养

  

  上海音乐剧、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近年来,高品质的文旅新业态、新产品、新项目层出不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深圳早在2003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激发创新动能,扩大优质演艺产品供给,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与城市定位相匹配的文化强市建设。

  深圳还进一步支持文艺院团、演艺剧场融合发展,鼓励交响、歌舞、话剧、戏曲等文艺院团创作一流剧目,邀请并吸引更多国内国际顶级院团、艺术家来深演出,持续创建国际演艺之都,涵养城市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为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作出文化贡献。

  其中,深圳交响乐团、深圳歌剧舞剧院、深圳粤剧团等文艺院团全面成长,深圳话剧院等组建蓄势待发,“吾城吾歌”——新时代城市民谣歌汇、“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红树林海岸艺术季等文艺品牌活动为涵养深圳城市精神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的深圳两会上,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提交提案时建议,健全中小学、高等院校、社会公众美育体系,并将每年9月设定为“深圳全民艺术普及月”,其间通过艺术节、展览、公共艺术装置和互动艺术活动,让艺术深入人心,提高市民的艺术素养和参与度。

  深圳市政协委员陈惠波、刘向阳等提出创建全国大中小学影视教育示范区、推进深圳美育之城建设的建议,希望由深圳市教育局牵头成立“影视教育中心”,结合深圳教育特点,开发影视教育课程,建立大中小学影视教育课程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为全市教师开展影视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保障。

  

  不断完善硬件设施 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原创精品供给不断升级,硬件建设也在同步推进。去年11月6日,深圳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中首个开工建设、首个完工的项目——深圳美术馆(新馆)投入运营;今年1月5日,深圳歌剧院项目正式开工,旨在打造成为世界级高标准艺术殿堂、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文化交流新平台、深圳艺术文化新地标及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一系列重大文化设施的开工建设和投入使用,不断完善着深圳新时代新文化先锋和国际演艺之都建设的硬件版图。

  如何做好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歌剧院等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民进深圳市委会建议,积极探索市场化委托运营,在确保公益性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创新运营机制、服务内容和方式,优化财政扶持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营,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

  深圳市政协委员吴先宏建议,希望深圳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提升大众艺术鉴赏水平,培养文化艺术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

  深圳市人大代表郑春雨则表示,深圳需要充分发挥高科技城市、金融中心城市和滨海旅游城市特色,促进文化演出与相关产业融合,形成“文化+科技”“文化+互联网”“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制造”“文化+贸易”等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开启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无限可能,激发文化产业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