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技术最应该帮助人类解决什么?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2月01日        版次:A06    栏目:首席评论    作者:刘远举

  □刘远举

  

  1月30日,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神经连接”已完成首例人类大脑设备植入手术。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昨天(1月30日),第一名人类患者接受了来自‘神经连接’公司的植入手术,目前恢复良好。初步结果显示,神经元尖峰检测很有前景。”他表示,“神经连接”公司的首款脑机接口产品名为“心灵感应”,大脑植入设备后,只需通过意念就能控制手机、电脑,并通过它们控制几乎所有设备。

  三年多之前,也就是2020年8月29日,马斯克举行了Neuralink脑机接口芯片发布会,激发了全世界对此项技术的关注与期待。这期间,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此后,“神经连接”公司在猪、羊和猴子身上,进行了数百次测试。2021年,该公司发布的视频显示,一只植入脑机接口设备的猴子通过“心灵感应”玩电子游戏,引起巨大轰动。当时,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以安全风险为由,多次拒绝脑机接口的人体试验,直到去年才正式批准。如今,人体实验的成功,宣告此项技术又进了一大步。当然,也有批评者称,“神经连接”公司这样做,是不顾风险推进“侵入式脑机接口”这种更激进的技术路线,目的在于发展出人类意识与数字虚拟世界相互连接的技术,以抢占市场先机。

  有人说,马斯克的脑机接口技术让渐冻症抗争者、京东集团原副总裁蔡磊,看到了希望。的确,神经连接技术可以帮助大量的瘫痪病人,重新获得活动能力,更有尊严地生活。“神经连接”公司的目标,正是将这种设备植入大脑后,读取大脑活动信号,希望可将其用于治疗渐冻症、记忆力衰退、颈脊髓损伤、癫痫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帮助瘫痪人群恢复与外界沟通的能力,甚至重新行走。全球有数十亿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从此项技术受益。更长远地看,此项技术,有望实现脑机融合智能,直接拓展人脑信息处理能力,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不过,此次试验的主要任务,还是评估该技术与相关硬件设备的安全性及其功能,到真正投入商业化应用,可能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在这个领域,中国的科研人员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23 年 10 月 24 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国光教授团队、清华大学医学院洪波教授团队,共同完成了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 NEO(Neural Electronic Opportunity)首例临床植入试验,将两枚硬币大小的脑机接口处理器,通过神经外科医生的操作,植入高位截瘫患者颅骨中,成功采集感觉运动脑区颅内神经信号。手术后10天,患者回到家中,居家使用时,体外机隔着头皮给体内机供电,并接收脑内的神经信号,传送到电脑或者手机上,实现脑机接口通信。经过三个月的居家康复训练,该患者目前可以通过脑电活动驱动气动手套,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抓握准确率超过 90%。患者脊髓损伤的 ASIA 临床评分和感觉诱发电位测量均有改善。

  需要说明的是,Neuralink脑机接口离记忆上传、意识上传,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人的记忆,虽然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写下来,但在脑海中,并不是仅仅呈现为文本,而是一个复杂的场景。到现在为止,人类对记忆的工作机制,只是有一个非常初步的了解,还并没有搞清楚记忆的工作机制。

  至于意识,自我意识,人类的了解就更少,甚至在哲学层面都没有搞清楚。而自我意识,是所谓赛伯化生存的基础,毕竟,有意识才能称之为生存。打个比方,当把你的记忆、意识都上传后,然后告知你,你已经实现了电子化生存,这个时候,需要杀死你这个本体。你自己觉得一切没有变化,也无法感知到自己的另一个意识的存在,你接受自己被杀死吗?

  医生斯图尔特·彭罗斯(Stuart Hameroff)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共同提出“意识微管”假设,提出意识是与脑细胞中的微管和时空构造的相互作用有关的量子计算。如果意识是量子层面的存在,那么,这种意识传输,或永远难以实现。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人类永远活在当下。比起意识上传的可行性,当下如何让那些残疾人、神经受损伤的人过得更好,是一个更紧迫、更美好的任务。     

   (作者是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