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陈志超在“珠江红船”号施工现场控制横断木升降 |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谢小婉 2月8日晚,“珠江红船”号游在珠江上,船里剧目《船说珠江》正在进行最后一次试演。为了这一晚的顺利进行,场控陈志超近三个月来一直“泡”在江边码头,“扎”船上,化身“包工头”,协助重新改造“珠江红船”号,让其能在春节期间以全新面貌迎接四方来客。 “台下幕后戏里戏外……”舞台中,女主之一小艳红正如泣如诉歌唱自己的爱情,随着摇臂摆动,在小升降台上的她缓缓升起,无疑是场中焦点。舞台旁,陈志超拿着对讲机,全神贯注紧盯着台上动向,不时向后台传达如何操纵摇臂的指令,他不敢懈怠:“春节会有更多游客关注到演出,真的要演好,希望能借这个机会更好地传播岭南文化。” “不能在我这一环掉链子” 剧目《船说》是中国首部水上移动剧场秀,以岭南文化为核,将珠江夜游及剧目演绎融为一体,于2016年正式开演,是广州为数不多的坚持常态化演出的经典剧目。去年11月,主创团队决定全面调整剧目,更名为《船说珠江》,对“珠江红船”号也做全新改造,定于新年大年初一(2月10日)正式公演。 《船说珠江》剧目运用了很多机械装置配合演出,比如隐藏式戏楼、可移动马道、可收放的横断木、机械臂、升降台等,科技含量高,因此“珠江红船”号的翻新更上一个难度。陈志超作为《船说珠江》的场控之一,十分熟悉船上机械的编程和使用,因而成为监制改造的最佳人选:“以往常态化演出中,我要保证整个舞台机械的正常运行,还需要负责灯光音响视频等的前后台协调控制,也包括与现场演员进行沟通等工作。” 1月31日,广州公交集团客轮有限公司船厂里,停泊在江边的“珠江红船”号装修还未完工。船内,陈志超很是显眼,他是船上最忙的人,不断有工人找他沟通,“需要把横断木降下来才能装上摄像头”“台词屏有些不对劲”“灯光的孔位要怎么调整”……陈志超就在船内左转右移穿梭,走到一处就检查一处,不停解决各个施工点发现的问题。 为了使得全新剧目能在春节期间正式与观众见面,近3个月的时间里,陈志超都“泡”在码头,“扎”在船内,与工人们一同进行装修:“为了这出戏,主创团队们花了很多心血,不能在我这一环掉链子。” “能让大家热闹过年,都是值得的” 2月6日,“珠江红船”号整体翻新改造终于接近尾声,这一天晚上,演员们将登上船进行彩排,红船也将由船厂开往海心沙码头,等待春节迎客。 19时许,临近过年,红船再次起航前,为了讨个好意头,制作团队带来一批红围巾,“这个戏要大吉大利,红红火火!” 这也是陈志超的心愿。陈志超今年30岁,浙江杭州人,大学毕业后工作接到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船说》,今年已是他在红船待的第八年。“2016年时,红船就是一个空架子,什么都没有,我是看着它一点点完善起来的。”陈志超回忆道,起初他只负责船上机械臂的编程和控制,后来又铆劲不断学习,逐渐掌握整艘船上设备的运作,成为剧目常态化演出不可或缺的角色。 与过往一样,今年陈志超依旧不能回家过年:“干这一行就有这个心理准备,虽然不能回家吃团圆饭,但我们给游客带来效果极佳的演出,大家看得开心,能热热闹闹过年,就都是值得的。” “希望戏能红火,继续传播岭南文化” 2月8日,《船说珠江》正式公演前最后一次试演。19时20分,演出开始前,陈志超拿着对讲机游走在船内每个角落,“拿好道具、戴好头饰,演员快到位了”“你是几号麦?对一下状态”“这边窗没关上”……他不断检查每个机械的情况。 即使已进行过上千次演出,每次正式开场前,陈志超还是会觉得紧张:“每天面对的游客不一样,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不一样,如果对时间掌控不好,迟一秒都会耽误到后面的进程。” 晚上将近8时,《船说珠江》最后一次试演正式拉开帷幕,超过250名观众涌入船内观看。每一次场景变换前,陈志超都会提前走到点位跟进。随着剧情推进,船内不断爆发出掌声,演出圆满结束。前来观看的刘女士说:“这出戏融合了粤剧等广东文化,但不会死板枯燥,舞台变换得很巧妙,让人耳目一新,孩子也很喜欢。” “把演出做好了,观众反应热烈,我也会觉得有成就感,很自豪。”作为异乡人在羊城奋斗这么些年,陈志超对红船有很深的感情,也被其中蕴含的岭南文化深深感染,他和主创团队一样,希望《船说珠江》能够越演越红火,成为广州打造演艺之都的一个亮点项目。 据了解,该剧目自2016年正式开演以来,连续表演超两千余场,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演了多少场,陈志超就看了多少场,但他并不觉得腻。虽然主要做幕后工作,但在剧目中,陈志超也有一个“角色”,他会操纵着机械臂灵活伸缩挪移,与主角靓剑秋共舞,不自觉地他也随着机械臂一起摆动,仿佛从幕后,到了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