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1979年的春天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2月10日        版次:A06    栏目:    作者:陈铿

  □陈铿

  

  在春的气息中,不禁回想起45年前,那个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春天——1978年12月22日闭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令国人鼓舞的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这年,我父亲在广东省体委外事处工作,1978年接待来访的境外运动队明显多了,到了下半年已听闻在筹办首届广东与香港每年一度的足球赛事“省港杯”。年底,有一天我见到一个裁缝师傅来家里给父亲量身定做西服,就知道父亲将随广东足球代表团赴香港。几天后服装店送来西服让父亲试穿,我第一次见父亲穿起西服时洒脱的样子。

  我那时在广州市第60中学(1978年,复名“广东实验学校”)读高二,尽管学校离家很近,走路也就15分钟路程,却住在学校里,因为我被选上了“基干民兵”,得集中住校巡逻。那时,这里还有很多清末民初建筑,红墙绿瓦。

  与我们学校一墙之隔的是广东省电影公司,里面有个小放映厅,几乎每天晚上都有文化局的领导在审看电影,恰好负责放电影的是我父亲的朋友黎强,他那时还是个单身汉,单位分给他的宿舍就在放映间旁边,我在那里可是过足了电影瘾。

  在那里,我认识了也是经常去蹭电影的画家周波,他是画家林墉的同乡、美院同学。“文革”时,他被分配到电影公司的幻灯厂画幻灯,也住那里,所以有机会我就把我的画作拿给周老师指点。少年的我,也是挺自由自在的,有大把时间画画。

  1979年元旦那天,一早听中央台新闻联播,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即日起停止炮击金门等岛屿,同日中美同时宣布由当天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9年我的首要任务,是参加7月7日-9日举行的全国高考,其中“政治”一科要求我们每天都要看报纸,记住国家发生的大事。

  这年的冬春之交还是感觉挺冷的,因为想报考美院得准备写生作业,周末我去了烈士陵园画风景,正画到兴头上,突然湖边来了不少人,又是聚光灯又是摄像机,旁边又是一众记者的长枪短炮,周围还有不少围观的市民,我上前仔细一看,原来是香港无线电视台《欢乐今宵》来广州录制节目,我见到了平时在香港电台听过他们节目的明星:肥肥沈殿霞、汪明荃、郑少秋,还有罗文,据说罗文原是广州仔。那天不时下着毛毛细雨,又吹着北风,但他们衣着挺单薄的,只是在颈间系了围巾,却十分投入,不断博得在场观众的阵阵喝彩声。

  那时我想,现在可以公开唱香港台里才听得到的粤语流行曲,“春天”真的来了。

  1979年1月21日下午,我与同学到越秀山体育场观看了首届“省港杯”第一回合比赛,体育场人山人海,像过节一样热闹。

  1月27日,大年三十,父亲随广东代表团赴香港参加第二回合赛事,广东队首捧“省港杯”,几天后回来更是喜气洋洋。记得我与母亲去广州火车站接车,父亲因为还要随队工作,我们帮他把行李带回家。他带回一台飞利浦14英寸黑白电视机,还有一台很大的日本三叉戟双卡收录机,他只是说香港亲戚送的,之前,我也没听他说过有什么香港亲戚呀?

  不管那么多了,我带回家按照说明书安装起来。当架好天线屏幕上的雪花逐步减少直至清晰看到图像听到声音,楼上楼下来看热闹的街坊们都欢呼起来,他们以后每晚都可以来我家看电视了。

  那部日本三叉戟双卡收录机是我的挚爱,父亲带回来一大盒港台地区当时最流行的录音带,有邓丽君、蔡琴、徐小凤、许冠杰等众多歌星的专辑……都是我们从未认真听过的歌曲,一时间,我们家不知来过多少人,包括我的同学,个个听个新鲜。由于是双卡机,之后还帮了不少朋友“过带”,就是把喜欢的磁带录到自己带来的空白磁带上。

  令我感兴趣的,还有一大叠父亲带回来的香港、澳门报纸,里面都有关于“省港杯”连篇累牍的报道,我这是第一次看到报纸可以如此丰富。记得有一个连载吸引了我,那就是《说话的艺术》,里面从人与人交往的角度说怎样跟别人交谈,如何引起话题,又不分散别人的注意力,包括如何使用肢体语言等等,这些话题在我看起来是多么的新鲜,对一直强调阶级斗争教育的我辈来说真是前所未闻,太欠缺了!我把它们一节节抄在了本子上。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此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作家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