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全国人大代表任海:

好建议从哪里来?扎扎实实调研!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3月03日        版次:A02    栏目:聚焦2024全国两会·前奏 代表委员履职记    作者:郭思琦

     任海

  

  文/羊城晚报记者 郭思琦  图/受访者提供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只有扎扎实实做好调研,才能提出好建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日前,他参加了全国人大代表集中视察,走进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地,调研粤港澳大湾区规则对接、机制衔接等工作,并立足自身专业,探寻粤港澳三地生态保护的交流合作机制,而这只是他积极履职的一个缩影。

  202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任海利用专业所长,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加人大代表联络站的群众接访,倾听民意。在任海看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最重要的就是做政府和群众的“连心桥”。他希望将最真实的一线期盼带到全国两会上。

  

  为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鼓与呼

  

  作为植物保护领域的知名专家,任海主要从事植被生态恢复研究和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在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方面,他利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集成方法,解决了猪血木、报春苣苔等36种珍稀濒危植物的繁殖问题,并帮助它们回归野外。他还带领团队筛选了200余种乡土植物,研发了集繁殖、栽培、搭配和养护于一体的配套的植被生态系统方案,用于海岛、丘陵的生态恢复。

  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任海提交了“关于支持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建议”。该份建议获得了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复。在这份建议提出大半年之后,《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印发,确定在已设立2个国家植物园的基础上,再列出14个国家植物园候选园,计划到2035年之前,共建设不超过10家国家植物园,形成体系,逐步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当我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时,感到特别开心。”任海难掩喜悦地说。

  而建议被采纳并非终点,在植物园从事科研工作30多年的任海更深刻地思索着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所面临的困难。“目前大部分候选植物园都编制了创建方案,但由于植物园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共建支持的力度也不同,这是一个挑战。”任海还提出,目前我国植物园隶属于中科院、教育、建设、林业等多个部门,存在发展目标和方向不一致的情况。

  “为此,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我将继续关注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建设问题。”他建议,有关部门设立专项,对所在地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植物园创建工作进行一定的资助。与此同时,对部门和地方投资进行配套,发动多方力量共建国家植物园体系,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并支撑国家的生态安全。

  

  勤于调研奔走,让建议“落地有声”

  

  全国人大代表如何才能履好职、尽好责?在任海看来,只有勤调研、多奔走,才能让建议“落地有声”,而非“纸上谈兵”。今年,任海带到全国两会上的另一份“对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内生态保护红线与永久基本农田重叠问题的建议”,便是从调研中总结而来。

  “去年我在广东调研南岭国家公园(拟设)的过程中,发现生态保护红线内分布有永久基本农田,二者空间上存在重叠。而我国已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和拟建的其他国家公园均存在这些情况,大部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存在这类情况。”任海介绍,根据我国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应协同划定,不交叉、不重叠。而保护地内部分农田具有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多重属性,特别是在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农田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还可以为鸟类、兽类等野生动物提供觅食空间。如果将这些永久基本农田调出国家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在自然保护地内形成无数个“天窗”,极大影响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的完整性和保护成效;迁出也会影响区域内居民的生计,有的地方还会影响到野生生物的觅食等。

  为此,任海提出,当生态保护红线与永久基本农田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时,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刀切”。他建议保留在自然保护地内的“永久基本农田”中的高质量耕地,不改变其生产空间属性,不调出自然保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