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莞的散裂中子源项目是广东源头创新重要支撑之一 王俊伟 摄 |
广州增城圣皇洲岛,湿地风光优美,水鸟自由飞翔 通讯员供图 |
民革 去年民革广东省委会7件提案入选省政协优秀提案 去年,民革广东省委会把主题教育贯穿到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助力发展、检视整改等各项工作的全过程。抓住“关键少数”示范引领,推动主题教育学深学透,成立省委会理论学习宣讲团,省委会主要领导带头宣讲,全年开展下基层报告会及宣讲60多场。 就高质量发展、推进“百千万工程”、深入开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大湾区一体化协同发展等重大问题,民革广东省委会积极建言献策。立足广东高质量发展大局,主动邀请民革中央领导来粤深入调研,联合民革中央实施“深港共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专题调研。调研报告中大部分建议在国务院发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中得到体现。 唱好重头戏,参政履职结硕果。2023年,民革广东省委会向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45件集体提案,其中3件被列为2023年省领导督办重点提案,7件入选省政协优秀提案。 科技 广东创新指标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广东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确定“1+1+X”总体思路(即:1个改革总体方案、1部科技创新条例、若干重点改革任务),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任务,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的政策法规体系。 广东创新指标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全省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超4600亿元,全省研发人员135万人,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 广东省共有省级科研机构443家,其中新型研发机构277家,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广东28所高校220个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较2020年增长109.52%,增幅全国第一,总量跃居全国第三。 取得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2023年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中基础研究投入30.5亿元,占比超过1/3。2023年,广东49所高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4项,金额超过23.7亿元,立项数和金额数再创历史新高。 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青年科研人员入选省重大人才工程占比>60%,青年科研人员获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60%。每年来粤工作的外籍和港澳台人才约38万人次,居全国首位。 2023年,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5.49万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支柱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4.75万亿元,新兴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7400多亿元。 2023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700亿元,同比增长约18%,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均居全国前列。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253.18万辆,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广东造。 生态 广东累计开放城市绿地5.4万亩 大力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共建设以森林公园、郊野公园为主体的示范点193个,实现县域和省属国有林场全覆盖,全省完成林分优化提升230.9万亩,森林抚育提升215.1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评定省级森林城镇35个,建成森林乡村104个,打造绿美古树乡村54个、绿美红色乡村56个;建设森林步道和绿道275公里、碧道1064公里、生态海堤59.5公里,累计开放城市绿地5.4万亩,“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优美环境加快形成。 省政府正式向国务院提出设立南岭国家公园申请,华南国家植物园新引种植物超过1700种。建成古树公园24个,建立古树名木抢救复壮示范点80个,建立8.5万株古树名木档案和图文数据库。 紧盯源头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平均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4.8%,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1.9%、劣Ⅴ类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3年获优秀等次。 完善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广州、深圳和肇庆高新区成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全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额稳居全国区域碳市场首位,绿色贷款余额超过3万亿元、两年翻了一番。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在湛江宝钢点火投产,同等规模铁水产量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以上,标志着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