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的管理者已经迈开了脚步 图/视觉中国 |
羊城晚报记者 赵亮晨 3月28日,中国足协的两则通告引发了外界的关注。一条通告是关于面向全国聘请足球社会监督员的,另一条则是关于“假赌黑”问题举报处理的暂行办法。 在中国足协原主席陈戌源、中国足协原副主席于洪臣等多名中国足协官员和国足前主帅李铁最近相继受审的背景下,这两则通告无疑带有明显的“亡羊补牢”的意味。 从通告中,人们可以解读出一些积极的信息。例如,聘请社会监督员的人选范围,涵盖了新闻媒体、球迷组织,还将邀请纪检监察部门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员来自不同领域,可以增加观察视角和交流的全面性;又比如,关于“假赌黑”问题的举报处理,中国足协给出了举报的多种方式,不但明确了举报的流程、要求,还明确了相关激励机制和隐私保护机制。 如果只看这两条通告,当然远不足以让人乐观地肯定它们必然会给中国足球带来实质性的进步。尤其是,职业足球虽然是社会化程度非常高的运动,但它的赛事本身还是较为封闭的。从陈戌源、于洪臣、李铁等人交代的内容来看,关于受贿、行贿、假球的交易,都是在私人场合达成的,至今也几乎没有任何一起足坛贪腐案件,是靠举报得以揭示的。 但是,这两条通告依然是一个信号,反映出足协求变的决心。这两个举措和足协在本赛季中超推行的裁判公开评议制度一脉相承,它们都是在中国足球公信力崩坏的背景下,通过提高透明度重建信任的重要一步。 无论是将评议公开化,及时回应外界关切、平息质疑,并辅以严格的全流程监督、开放俱乐部对争议判罚的申诉渠道等配套措施,还是通过公开征集监督员,敞开足协各工作的各个环节,足协都体现出了愿意接受外界监督和评价的谦虚态度,这有助于增强公众对足球管理机构的信心,提升整个行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而在具体的执行层面,无论是社会监督员还是增加举报途径,都可以借助外力,帮助足协弥补信息和视野上的短板。例如,社会监督员的职责包括收集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对足球发展的意见,可以向中国足协提出政策性的建议,过去足协的很多政策,都是等到执行的环节才发现社会面接受度很低。社会监督员的存在,就有更多的可能帮助足协未雨绸缪、减少摩擦成本。 当然,中国足球要不断进步,要风清气正,外力终究只能帮助治标,治本还需要中国足协做好自身机制的改革。尤其是喊了很多年的“管办分离”仍然未见实质性进展,行业管理者和职业联赛运营者的关系尚待进一步厘清和剥离。否则,一旦出现利益冲突,很容易出现“既当裁判又当队员”的情形,成为孕育体育腐败的温床。 无论是聘请社会监督员还是明确举报机制,这些举措都显示了中国足协积极面对行业挑战的决心。接下来,对于如何确保监督员的独立性、权威性,以及如何将监督和举报结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改进,足协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这一机制的有效运作,而不只是表面文章。 重塑公信力是一条漫漫长路,但至少,中国足球的管理者已经迈开了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