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孙旭歌 黄磊 在湛江,全省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半潜锚泊柱稳式养殖平台“恒燚一号”近日落户;在清远,可智能化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的循环立体运动式育秧设备矗立田间;在阳江,源源不断输送清洁能源的海上风电机组向海而立……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粤东粤西粤北各地正以扎实举措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引“智”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开拓培育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力提速。 产业链升级迈向中高端 粤东粤西粤北自然资源丰富、土地广袤,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正成为粤东粤西粤北释放新质生产力潜力的重要动能。湛江以数字智能为深海养殖产业增效赋能,广东省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深海养殖平台“恒燚一号”于4月8日正式下水,配备多种智能化养殖系统,总养殖水体达到6万立方米;汕头以“智”造赋能“织”造,纺织服装产业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纺织服装产业从原料加工、织布、印染、无缝产品生产智能制造就绪率达到75%;云浮金属智造产业集群加速跑,产业发展更加节能增效,力争2024年全年金属智造产业产值超300亿元。 新质生产力同样在农业生产领域发力,科技惠农在粤东粤西粤北不断结出“智慧果”。例如,茂名高州市根子镇的荔枝园里,由自动虫情测报灯、高清摄像头、小气候信息采集三部分组成的虫情智能自动采集系统矗立地头,为专家指导荔农科学生产提供实时数据,为荔枝产业丰产保驾护航。 因地制宜做好新文章 在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的同时,粤东粤西粤北各地正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引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全面融入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地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带来勃勃生机。 走进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各类海工大型装备及模型映入眼帘。依托良好的风能资源,阳江着力打造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探索“海上风电+”融合开发新模式。截至目前,阳江国际风电城吸引了总投资约348亿元的36个项目落户阳江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绿色投资的乘数效应得到深度释放。 阳江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正是粤东粤西粤北在发展新兴产业上的一个缩影。相关数据显示,阳江、湛江、汕尾、揭阳、汕头等粤东粤西地市建成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934.5万千瓦。 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产业也成为了抢抓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切入口。茂名引进全球锂离子电池领域的佼佼者欣旺达,投资40亿元打造欣捷安项目,推动新能源产业聚能成势。 人工智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劲引擎,这背后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支持。位于粤北的韶关趁全国“东数西算”工程的东风,提早布局规划,在算力中心建设上抢得先机。3月11日,华南数谷智算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进一步推动“大湾区数据、韶关计算”成为现实。到2025年,韶关将建成拥有500万台服务器的实时算力中心,不断向深圳、广州等算力需求旺盛的区域提供赋能。 创新驱动补足发展短板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在产业发展,关键因素在创新人才。 引育高水平创新人才激发创新活力,粤东粤西粤北各地以满满诚意求才引才,以一流服务留才聚才。以河源为例,去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232人,建成“人才飞地”10个,新增省博士工作站8家,与华南农业大学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硕士“创新班”,加快人才“就地转化”。 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聚势聚力,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汕头正以汕头科学城全面建设为引领,强化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科技赋能作用,完善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全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培育基地;湛江全面推进湛江湾实验室建设,打造湛江海洋科技整合平台,加强与驻湛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布局建设一批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工程技术中心……此外,数据显示,目前粤东粤西粤北共布局有11个省实验室及分中心,覆盖9个地市,涉及材料、化学与精细化工、农业、能源等领域。 如今,粤东粤西粤北各地正通过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补齐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厚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土壤,在一条向“新”而行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进。
-
即时新闻
粤东粤西粤北向“新”而行 高质量发展加力提速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4月16日
版次:A04
栏目:湾流——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报告
作者:孙旭歌、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