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访巨型象牙雕刻《湾区同心》作者张民辉:

鬼斧神工经他传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10月13日        版次:A06    栏目:    作者:许锋

  □许锋

  

  在珠江边看风景,朝晖暮霭时最佳。尤其站在白天鹅宾馆十几层楼上的落地窗前,俯仰间,云卷云舒,气象万千,百舸争流,蔚为大观。斜对面就是白鹅潭,珠江在此处“绕”出一道宽弯儿。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建筑群正在此弯处。

  该艺术中心有三个馆,文学馆、美术馆、非遗馆。开馆前几天,我在现场,见证了非遗大师张民辉的象牙雕刻作品《湾区同心》入馆全过程。

  

  一

  

  得知《湾区同心》今日入馆,一大早,我坐城轨、挤地铁,就为先睹为快。

  工地早已喧闹起来。一辆卡车停在那儿,车厢里装着一个大木头匣子。一辆大吊车也停在那儿。一会儿,吊车要将木头匣子吊上楼去。

  我爬上四楼往下看。但见吊车启动,粗壮的臂膀斜斜探出,不大工夫,探到比四楼更高,接着,吊车底座来了个三百六十度旋扭,那挂钩便掠着风,勾着人的目光,轻摇轻摆间,移至卡车正上方。

  下面有人已在挂钩上挂牢了一个巨大木匣子。吊车闷声发力,木匣子开始平缓升空,在半空转了两个圈儿,方向顺好,又平缓下落。观者望巍巍然庞然大物,心都悬到嗓子眼,终于见木匣子安然落地,掌声四起。

  非遗大师张民辉一颗心也放回肚里。木头匣子里装的正是他的作品《湾区同心》。

  因展馆还在施工,尘埃飘浮,他没有立刻开箱,说怕落了灰不好处理。我不免有些失落。但和张民辉聊天,也知道不少关于《湾区同心》的事。

  《湾区同心》说是“象牙雕刻”,但用的主要还是牛骨,材料约13吨。在这里,“象牙雕刻”主要是指这门手艺,因大象被保护,“传统”象牙都被猛犸象牙和牛骨替代。

  这件作品在498×108×167(厘米)的空间里,雕刻建筑物215幢,牌坊17个,亭塔18个,船123艘,龙舟4条;大中小树7170棵,牡丹玫瑰菊花等820朵,仙鹤760只,海鸥280只,小鸟117只,云彩553条。如此多的花鸟鱼虫、亭台楼阁,已是洋洋大观,它还“藏”有22385个人物!且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都呈现在上面:广州的中山纪念堂、白云山、广州塔;香港的紫荆花广场、会展中心;澳门的大三巴、莲花广场;深圳的前海国际会议中心、莲花山邓小平雕像;肇庆的七星岩牌坊、北回归线标志塔;珠海的日月贝大剧院、珠海渔女石雕像;惠州的西湖、泗洲塔;东莞的鸦片战争博物馆、威远炮台;佛山的祖庙牌坊、西樵山;江门的开平碉楼、小鸟天堂;中山的孙文纪念公园等。

  张民辉带着20名徒弟,从创作构思、描绘草图、基础泥模、主体镶嵌、组件雕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耗工时约3000天。

  张民辉给我看实物照片。我当时只想到两个词:大气磅礴、玲珑剔透。

  高清图片,放大看,刀刀精巧,丝丝香篆。人物、动物、山水、花鸟、树木、亭台、楼阁、现代建筑等,疏影浮动,物色生态,真真实实。论刀法,有圆雕、浮雕、镂空雕、镶嵌。

  作品最上层,有一猛犸象牙球,直径20厘米,计31层,镂空深雕,精巧繁复,每层转动自如。“底托”有龙凤呈祥,牡丹国色,鹤鸣九皋。这球,属于“中华一绝”。象牙球镂分活层,关键在于“车”,行家称“车蛋”,刚车成的球,又薄又滑,像个蛋壳。分层最难,每层花纹不能刻坏、破碎、现裂纹。镂雕也难。先钻透深小孔,除去多余物料,再由浅到深,由粗坯到细坯。刀具一样,但因雕刻者手势、角度不同,用力轻重不同,功力不同,效果也不同。有古籍载,早在宋代已出现三层套球,时称“鬼工球”,鬼斧神工之意也。

  张民辉说,此球寓意大湾区城市像一轮冉冉上升、光芒四射的朝阳。

  

  二

  

  我原以为,张民辉的手艺是家族传承。但他说,不是。

  1972年,他高中毕业,进了广州市大新象牙工艺厂,这是一家国营企业。他的同学有的去了机械厂,有的去了船厂、钢厂,那时当钳工、车工说起来很有“面子”。张民辉总不好意思讲自己在象牙厂。学徒工培训时,他还“蒙查查”,但他“话头醒尾”——此为粤语,形容人领悟力强、机灵,进步很快。领导看在眼里,发话:“张民辉,你去人物组报到,当李定荣师傅的徒弟。”“人物组”是全厂技艺要求最全面的关键部门,李定荣则是广州牙雕行业的一位老行尊,能给他当徒弟,学艺起点自然高。

  刚开始,师傅只给徒弟一些象牙碎料,让他去自己雕。他成天又锉又刮,弄得手指头生疼。磨破了,师傅说,捏一把牙糠、牙丝就能止血。但夜深人静时,他总痛得感觉心脏跳一下,手指头就跳一下。

  渐渐地,师傅做好的“人物”,渔翁、福禄寿星、仕女等,开始让他上手练,仍从“刮”开始,把表面刮滑刮顺。他也要学着做工具。铁片做成弯的、圆的、平的等状,然后淬火、退火;点着一盏酒精灯,嘴含一根两头粗细不一致的铜管,对着吹。吹的时候火苗红,换气时火苗又弱了下去,搞得自己头晕脑胀,温度却始终上不去。师傅传授秘诀,嘴巴压住,不能停气。他试了几次,总算学会。

  张民辉越学越觉得艺高如山、艺深似海,时间根本不够用。他和年轻工友一起,吃过晚饭再回到车间,用石膏练雕塑,在白纸上画素描……直至晚上10点工厂锁大门前才离开。

  张民辉还参加了几次“培训”。1975年,广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开办工人大学,他作为技术骨干被第一批选送去半脱产学习;1980年,厂里派他参加由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主办的雕塑艺术考察班,3个月里,去了陕西省博物馆、四川大足石窟。他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恢宏厚重,不停地临摹、写生;1984年,他又被选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一年。

  “我慢慢就觉得这个工作不错,不像流水线,每天不停地生产一样的东西。牙雕,有创作的意义在里面,就算做同一个规格的产品,每件都不同,做成后有一种成就感,于是觉得,这是自己终生的事业。”至20世纪90年代,象牙厂因无牙可雕几近停产,技术骨干纷纷转行,张民辉便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工友一起,在广州郊区芳村一间简陋的农民屋里创办了一间工艺厂,开始探索通过材料创新而传承牙雕技艺的艰苦创业之路。

  

  三

  

  2007年,张民辉和团队设计创作的特大型骨雕作品《福如东海》在全国工艺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砚祖观看作品后感慨:“张民辉的创新,为已传承3000多年且目前在中国传统工艺传承中最危险、最缺少继承意义的象牙雕刻技艺,开辟了第二个春天。”

  这一年,张民辉被评为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

  此时,他指着《湾区同心》上面直径20厘米的猛犸象牙球对我说:“这件作品里有两种材料:牛骨和猛犸象牙。现在牙雕从业人员就是用猛犸象牙、牛骨等继续传承着象牙雕刻这千年技艺的。”

  “这件作品,不都是纯手工吧?”我问他。

  “如果是批量生产,现在可用数字建模、数码雕刻。但这个作品仅此一件,不可能用这些方法。但我会用工具。我做学徒时已经有电动工具了,但使用电动工具,师傅做出来的和我做出来的,也根本是两码事。就好像作家以前用笔写文章,现在用电脑写,工具不同,但你不能说这是机器写作吧。”我们都笑了。他接着说,“现在,以前的老工具都较少用了。”

  他说《湾区同心》这件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首先要打底稿,白描,构图,做泥模,再翻模,贴玻璃钢;骨架搭起来,再镶嵌牛骨。牛骨只用牛大腿骨,大腿骨也很小,且空心,两头骨质疏松,不能用,要切掉,只剩下十二三厘米能用。把牛骨切成一段段、一片片,表面较平、较长的用以雕琢云彩、船舷等,圆柱状中空的,适合做亭台楼阁;一棵大树要一片一片镶上去,看不出来“接头”在哪里,要运用钻孔、打钉、入榫等传统方式,将各种部件巧妙组合,并利用景物的细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饰衬、遮挡、交搭、穿插关系,把成百上千块骨料有机拼镶,力求不留痕迹和破绽,做到天衣无缝。

  再次打量眼前71岁的张民辉,性格内敛,又慈颜悦色。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象牙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但他觉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家族传承固然重要,但横向师徒传承或院校传承更重要。有些记忆,需要口口相传;有些手艺,总要有人去学和做。

  “子女未必有天分,也未必喜欢这个事业。但我可以带很多徒弟、教很多学生,10个里面能出1个、100个里能出1个,就不得了。我就是这样出来的。”老人说这话时,我看到他的目光坚定又充满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