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 但凡从农村走出去的人,谁没有一份浓浓的故乡情结呢?故土难忘啊!故乡,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那是人的根脉所系所在。 我的故乡高州朗韶大坡是茂名北部的一个山旮旯乡镇。大坡远离都市,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是名副其实的“广东省生态乡镇”。但是,大坡也有先天不足,那就是区域优势不明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流动人口少,经济发展缓慢,就业环境困难。因而,大多数年轻人只有离乡别井,外出打工,闯荡世界,或者通过读书高考或当兵改变自己的命运。 20世纪80年代,正是我读小学的时候。那时,我在大坡中心小学读书,每天见到的只有通往大坡造纸厂那条横亘在大坡河上的铁索桥,桥面用木板铺设,桥下河水奔腾,走在桥上摇摇晃晃,挺吓人的,如果有人恶作剧,在桥头用力摇晃铁索,胆小的更不敢过桥了。家乡桃杏村也没有桥,只有一条漫水的河坝,这条河坝成为村民与外面接触的唯一通道。如果要坐班车到高州城,或者到大坡墟办事,都得蹚过这条漫水的河坝。河坝不长,八十米左右,由于坝面长期被河水浸泡,长满青苔,坝面非常滑,稍不留神就有被河水冲走的危险,如果没有大人的陪同,父母亲是不会同意小朋友独自过那条河坝的。记得我读六年级的时候,母亲为了让我吃上月饼,冒险把月饼送到学校。回家的时候,因河水湍急,走过坝面时,不小心踩到了青苔,脚下一滑,结果被河水冲走了,幸好,被路人及时发现,把母亲救了起来。这件事情,母亲一直没和我提过,是后来才听大姐说的。老母亲,老母亲哪!要我说您什么好呢。 村中没有一座桥,村民的出行的确不方便,不但危险随时袭来,而且危及财产生命。后来,大坡镇党委、镇政府和高州市交通部门多方勘察、调研,最终在河坝上游二三百米选址修建了一座桥,这样,村民出入大坡或坐车到外地办事就方便安全多了。桥建好之后,有的村民开始往外面跑,做点小买卖补贴家用,我的父亲算一个。父亲是一个很要强的农村人,读书不多,但也有一点文化。那时,父亲在桃杏大队当会计,打算盘是他的强项,在大坡镇小有名气,经常被镇政府或者其他大队请去做经验介绍。改革开放后,父亲也像其他人一样,经不起“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诱惑,弃政从商,走南闯北,跑北流闯柳州,做点小生意,没日没夜奔波劳碌,却乐此不疲。最后,父亲落脚高州城,在秀川图书馆旁边开了一家大排档,生意红红火火,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也沾了父亲的光,有机会来到高州城见世面开眼界。 建三鼎桥对家乡三鼎村来说,算是一件好事多磨的事情。有一条大河和一条小河绕着三鼎村终年奔流不息,两河交汇是一片农田,村民习惯叫作三等垌。三鼎村不大,群山怀抱,整条村二十多户,一百多人。 以前,村民要到桃杏村委会办事,或者趁大坡墟,学生上学,都要蹚过村前的那条小河。小河河面大约五十米,平时村民都要跨着一个石墩又一个石墩过河,学生落水事情时有发生。小河河水尽管不算很深,然而,发洪水的时候,村民也只能望而却步。因而,村民们十分渴望当地能建一座桥,解决出行问题。 2001年,有一个老板愿意在三鼎村投资修建小水电站,村民们不由分说,不等不靠,采取以地换桥的方式,献出自留地修引水渠建水电站,父亲三兄弟献出的自留地最多。父辈们这种用心用情用力支持公益事业和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晚辈学习,那也是三鼎村吴氏家族倡导尊崇的“三让家风”的真实写照。 2010年9月21日,大坡镇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家乡门前那百亩良田被洪水吞噬了,淤泥垃圾堆积如山,一片狼藉。幸运的是,三鼎村那座桥却安然无恙,仍然像一条小龙一样横卧在小河上。经历过洪水洗礼的三鼎桥尽管屹立不倒,可是,桥墩却被洪水侵蚀了,出现部分掏空现象。经过乡贤多方奔走,高州市政府拨出专款五千元维修加固桥墩,小型轿车还能勉强通行。 2023年10月20日,大坡镇再次遭受到特大洪水的袭击,大河和小河聚拢而来的滔滔洪水像猛兽一样直逼三鼎村那片三等垌的百亩良田,三等垌瞬间变成一片汪洋,三鼎桥经受不住洪水的再次肆虐,桥面不但被洪水掀翻,还被冲出几十米远,桥墩断裂变形。 洪水慢慢退去,三等垌那片农田不但被洪水冲毁了一大半,河堤也被冲垮了,村民颗粒无收。看着那片狼藉的农田和被冲毁的三鼎桥,村民们老泪纵横。唯一出行的桥就这样没了,村民们焦急万分,却束手无策,也无能为力,修建一座桥那要多少钱哪!没有政府的支持,三鼎桥将会从此销声匿迹。村民们天天站在桥头,翘首以盼三鼎桥再现往日的风姿。 令人欣慰的是,洪灾过后,大坡镇党委、镇政府和高州市交通部门立马派出技术人员现场勘察,作出先修便道再建桥的决策。很快,三鼎村的便桥就建成通行了。我想,距三鼎桥再现雄姿之时应该不会太远了。
-
即时新闻
我想,距三鼎桥再现雄姿之时应该不会太远了
故乡的桥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10月17日
版次:A10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