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姚学宗:红烛不灭,在教育事业中发光发热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10月23日        版次:A02    栏目:我和共和国同年岁口述史    作者:冷霜

     姚学宗 徐炜伦 摄

  

  策划/林如敏 刘云

  统筹/徐振天 王敏

  

  讲述人:姚学宗(特级教师、曾任广州市执信中学语文科组长)

  记录人:羊城晚报记者 冷霜

  

  我叫姚学宗,广州市执信中学退休语文教师,曾任广州市执信中学语文科组长。我是1949年10月出生的,可以说是名副其实地“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1949年10月1日,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我的人生也幸运地开启了。可以说,我的童年是在新中国初升的太阳下度过的,那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时代。

  

  热爱文艺 奋斗成就人生

  

  我记事时,母亲告诉我,在从增城乘船前往广州的途中,她听到了炸海珠桥的巨响,那正是广州解放的日子。那一刻,我的脉搏就和新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着。

  中学时代,我在广州七中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七中以其卓越的体育和美育闻名,特别是那支声名远扬的铜管乐队,让我对文艺产生浓厚兴趣。我省吃俭用,将零花钱和早餐钱攒下来去看电影。这些文艺作品让我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68年,我们前往海南岛,开始了上山下乡的生活。在农场的日子里,我曾被生产建设兵团评为师里的学毛著标兵,在开荒大会战中高声朗诵毛主席诗词,为战友们打气……

  1973年,我受政策照顾回到广州,在广铁机务段当了四年机车钳工,又有幸结识了一班可敬可爱的工人师傅。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我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在师傅和工友的鼓励下,我报名参加高考。第一年,只读到高一的我落榜了,但没有放弃梦想和追求;第二年,我终于考上了广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在大学里,我与一群文学青年组织了未来学社,自己印刷出版《未来》杂志、一起探讨文学艺术和社会人生。

  

  初心如磐 深耕教学沃土

  

  1985年,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憧憬,来到了执信中学。在这里我感受到家一般的关怀和温暖。我积极参加学校和学界的各项活动,办起了学生文学社,“静下心”,组织学生阅读、写稿、办刊物;“走出去”,组织郊游,观摩影剧和展览;“请进来”,邀请作家来校讲座,努力为学生营造开放的成长环境。

  能成为一名老师,我是幸福的。我先后被评为广州市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和“三育人”先进个人,受到教育局记功奖励,被选为区人大代表,获评广州首批名教师。2000年,我被评为广东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那时,学生专访我,其中有一条无记名评价让我十分欣慰:“他是一个亦师亦友的老师。”

  我认为,执信中学是现代和传统并蒂的复合体,是革命传统和文化传统融合的厚实沃土。现在,我已经退休16年,但我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没有改变。我先是到清远的华侨中学帮扶了3年,后来又担任过清远凤霞中学校长助理,还被南执高级中学聘为教学督学。我认为,作为一个老师,要像闻一多的《红烛》那样,点燃自己、照亮别人,在燃烧自己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我始终以此自勉。

  如今,我的学生都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才,有的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有的担任各级领导职务,有的成为教授、名医、名师。可以说,这是我投身教育事业的最好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