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梁铅飞

青绿映底蕴,山水见初心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10月25日        版次:A08    栏目:我和共和国同年岁口述史    作者:徐振天、王敏

     梁铅飞 羊城晚报记者 黄士 摄

 

   策划/林如敏 刘云 统筹/徐振天 王敏


  讲述人:梁铅飞(曾任广州市白云山管理局山林绿化处处长、调研员)

  记录人:羊城晚报记者 孙牧

    

  我叫梁铅飞,出生于1949年1月,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75年从园林学校毕业后,我在白云山工作30余年,曾任广州市白云山管理局山林绿化处处长、调研员等。

  青绿映底蕴,山水见初心。回望我与祖国共同成长的75载岁月,我深刻感受到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造福子孙后代、惠及全国人民的民生工程。我的贡献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微不足道,但祖国的万千园林人在改革开放的46年来辛勤耕耘,让我们可爱的祖国处处美景如画。

  

  50年漫漫求知路,专业学习永无止境


  1968年,我在海南岛开始了5年零2个月上山下乡的生活。1973年,广东园林学校招生,经过组织推荐、群众评议等重重考核,1974年元旦我前往学校报到。

  那时我们的老师都是园林系统的老工程师、技术员,很负责任,即便条件艰苦,但课程却很接地气。只是因为生产需要,理论上有些欠缺,我就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补课”。

  毕业后,我到广州市白云山建设管理处工作,我时常提醒自己,除了要敬业、务实,还要不断学习。因此恢复高考后,我便自学高中课程。1982年9月,广东业余大学公开招生,当时建筑班只招40人,报考人员却有千余人之多,坐满了广州科学馆的大会堂。我能入选,证明努力终将获得回报。

  在校时我的学习成绩比较靠前,工作中我喜欢“偷师”,设计师的绘图技巧、老工程师的开会意见、方案论证,什么好我就多听、多看、多学。退休后,我还担任白云山机关离退休支部书记,并坚持为广州园林建设提意见建议。我想,学习是终身职业,谁想停下来就会落伍。如今再度回看,我竟一直走在不断学习的路上。

  

  30余年投身云山,齐心建设绿美工程

  

  如果说哪个时刻让我深刻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紧密相连,那一定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过去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向市场监管,经济建设成为了重心,大家的干劲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与此同时,很多建设任务也随之而来。白云山鸣春谷是当时国内最大、亚洲第二大的“天然鸟笼”,而这也是改革开放后我亲身经历的第一个重要的建设工程。

  1987年,市领导在考察香港、东南亚多地后,决定要在白云山上建设一个“鸟的世界”。当时立项的名称是“白云山大鸟笼”(即现在的鸣春谷鸟园),笼子就是关键工程。团队一一克服了钢结构和山地人工运输难题。作为建设方代表,我得管好工程投资、时间、质量,节假日也不敢休息。最终,在1989年9月,鸣春谷鸟园如期开放。

  另一方面,市政府高度重视白云山生态建设提升,我参与了一系列的环境改造工程:开启招鸟工程,以鸟治虫;减少农药使用,进行生物防治;实行生活垃圾外运,净化山体环境;建设污水处理系统,降低水土污染……在我们的努力下,白云山的生态环境更好了。

  我还参与了一些深受群众喜爱的景点筹建工作,如广州碑林、云台花园、云溪生态公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很荣幸能将青春岁月贡献给祖国的园林事业,这大半辈子我可以说上一句“问心无愧”。

  环境好了,百姓高兴,这是民心所向。我希望新一辈的园林人能够努力学习、工作,把祖国建设得更好、更先进、更漂亮,让我国的园林风貌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