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跨越古今来对话

——读《小词大雅》有感(二篇)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11月12日        版次:A11    栏目:书海拾金    作者:

  曲终意犹存

  □潘子婧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一(2)班

  

  小词虽小,大雅存焉,一曲终了,意韵犹存。

  当年的词,配合着流行乐曲,在民间传唱;又伴着歌女的管弦,在筵席缭绕。渐渐地,词的创作范围扩大,从市井小民到士大夫,从《花间集》到《词选序》。创作的人多了,作者中就不只有沉醉歌舞的享乐者,更有心怀理想抱负的士人。有人借为歌填词,写自己对政治的感慨、人生的理解和哲学的思考,没有直白的表述,让词更需几分推敲思索。探索到语言密码之后,挖掘出微言之中的深意,读词的乐趣便有了:在小而短的句子里,寻找深且厚的雅致。

  古往今来的词佳作极多。不同品格的词就如同一片片水域,文风雄壮的,便如海湾惊涛拍岸;文风婉约的,就如竹林细流轻涌。读词之人若只是粗略一看,注意到的可能只是水面景物,看到风吹浮萍、水鸟捕鱼,或是词的措辞文藻。倘若能潜入水中,细品文字背后的深意才能看到词作真正的深度和境界。这也是读词的妙处之一。

  有的词人没有足够的境界,眼光只局限于歌舞欢愉中,就算精心于辞藻雕琢,也不过是在水洼上建园林,园林再精美也改变不了池的大小,提升不了词的品格。与之相反,有的词人本就有深厚的修养,就算没有咬文嚼字,却自有大深意、大境界,如同静水深流,水面平静无波,水下却是暗流涌动、龙吟震荡。当张泌还在“晚逐香车入凤城”,停留在艳语间时,李煜已在“林花谢了春江,太匆匆”中担荷人类罪恶;当欧阳炯仍在“酒阑重得叙欢娱”中沉醉世俗的乐趣时,欧阳修已在“莫为伤春歌黛蹙”中把握当下的美好。

  读不同的词就像看不同的泉湖海河,而不同的人同读一首词,看见的也不一定是同一番景象。有人在意湖面花开正盛,有人却发现湖底更有奇景。读到“晓来风,夜来雨,晚来烟”,我正因精妙的排比而赞叹,近代学者谭献却在敬佩其忍受风雨的精神;读到“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我以为女子生活得惬意闲适,清代词人张惠言却说作者引了《离骚》的士感不遇;读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为结局的反转而惊艳,近代学者王国维却读到了成就大学问所需的执着……或者,当观者俯身望向词作的水面,所看到的不只是水的深度,也看到自己的身影,而能在水中看见星辰大海的人,内心必定也怀着星辰大海。

  读完《小词大雅》,再看诗词,思维已跳脱出参考书上的参考答案。由微言窥探词人的修养与境界,由语码纵观文明的沉淀,仿佛跨过一道门,飞溯百年的时光,看见词人,也看见自己。

  读小词,品大雅,就是奔赴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

  

  微言宏德,小词大雅

  □徐畅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一(2)班

  

  小词,兴于微言,成于大雅,一在修养,二在境界。叶嘉莹著的《小词大雅》把我们领进一个雅词的天地,带我们纵情流连于传神微言之间。

  作者主要介绍了两个人对“微言”的解读。其一是张惠言,他立足“比兴”,阐释小词中的微言大义;另一则是王国维,他在众多作品中洞见一种崇高境界。二者观点虽看似截然不同,实则都认同好的作品在于内在的高尚品德。

  张惠言在小词中探见了作者修养。在他看来,表面上满是美女、爱情的小词,蕴藏着饱含深意的文化符码,拨开这些符码的幕帘方能看明词作深处的真情实意。正如自古以来被普遍使用的“蛾眉”一词,因其具有美好的特征,我们便能从温词的“懒起画蛾眉”、李词的“长眉已能画”中品出才能不被赏识的忧伤……在诸多文化符码中,作者正以托喻抒发情思,展现个人品格。

  相比之下,同样悟出微言深义的王国维,有其更加宏观的理解方式。他不拘泥于对细微用词的确切理解,而是放眼于诗歌和修养的有机结合,用诗的例证解释词的境界。于是,在王国维的眼中,不论诗词说什么,都能让人体会到一种修养、一种品德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成才之志;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之意;也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彻悟之喜……

  由此看来,能使人产生共鸣、能经久不衰为世人所传诵的作品,不一定有佳词精句的点染或华丽辞藻运用,更多的在于作品内在品德之高尚。而这品德,正是张惠言口中的“修养”、王国维口中的“境界”。

  反观当下生活,不少网文为了博取阅读量而频繁使用过于华丽的词语,最终落得词藻堆砌、不知所云。这些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作者不当的写作动机而显得过于强烈,又或者是对于事件的理解不够深刻、思想趋于空洞等原因造成,但归根结底,都是源于内在修养与品行的缺乏。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古今诸多大作家,就会发现,许多著作或以平实质朴的语言揭示深刻主旨,或将人生哲思融入优美而凝练的语句。正是有着深度思维和崇高道德修养的人,在高拔的境界中为我们徐徐展开文学的绚丽画卷,才使我们窥见鲁迅笔下的冷和心中的热,领略余秋雨书中的遗迹风光和历史沧桑,感受马尔克斯文字里的民族兴衰和遗忘之痛……

  好的表达不在于掌握和运用过多华丽的辞藻,而在于作者个人崇高的修养与境界。回归自身,我们只有持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才有机会使精妙言语从笔尖流出,使微言浸润宏德,传达大雅。

  

  (指导老师: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