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讯 记者文艺报道:当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与文物研究“相遇”,会碰撞出什么火花?11月26日至29日,由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主办、故宫博物院和广东省博物馆承办的首届中子技术文化遗产科学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东莞召开。 全球近百位来自文化遗产和中子技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分享中子技术在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文物研究与保护工作汇智聚力。 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总指挥王生介绍,中子作为一种独特的微观粒子,正逐渐在文物研究领域展现出很高的应用价值,尤其是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和运行,为利用中子进行文物表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雷勇表示,中子技术在分析文物材质、揭示古代制作工艺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通过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在不伤害文物的前提下,深入探寻历史真相,挖掘文物承载的丰富信息,这不仅是一项科技与人文的创新实践,更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主任张欢分享了他采用中子成像技术研究文物的最新成果。2023年,广东省博物馆牵头联合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等单位,一起成功申请到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支持的关于文物领域中子技术应用研究项目。随后,项目团队在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对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出土汉代铁剑、清代鎏金铜器、清光绪校准铜砝码等5件文物样品进行了探测与研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 “中国散裂中子源拥有多种谱仪,每种谱仪都有其特定的设计目标和应用场景。我们目前所采用的能量分辨成像谱仪,具备中子成像、中子衍射等功能,在文物研究中前景广阔。”张欢介绍。 在谈到中子成像技术的特点时,张欢表示,传统的X射线成像难以观察到金属等高密度物质内部的木材、纸张、纺织品等低密度材料。张欢以他们所检测的清代鎏金铜器文物为例说明,采用X射线成像观察到该器物内部是中空的,而采用中子成像探测,发现器物内部空腔存在多类填充物,结合相关资料,推测其中一根长条状物为木质材料,一些圆珠状物为宝石,多处絮状物为纤维类材料。 张欢表示:“中子成像技术,为我们观察和了解文物,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将在文物制作工艺研究、文物健康状况评估以及文物保护修复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他对这一技术在文物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前景持乐观态度,也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让更多同行关注到这一前沿技术。
-
即时新闻
专家学者齐聚东莞研讨中子技术在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用“超级显微镜”揭开文物内部新秘密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11月28日
版次:A06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