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号大洋钻探船 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局供图 |
羊城晚报记者 董鹏程 通讯员 穗规资宣 广州,汇三江、面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享誉全球的海洋城市。2024年9月,国务院批复《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城市性质中赋予了广州“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定位。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完成了《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广州在海洋领域的首个战略性、纲领性的中长期规划,《规划》明确广州建设“世界领先的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目标愿景,并提出“一带三区,串珠成链”的总体空间格局和五条发展路径。 打造“一带三区,串珠成链”空间格局 《规划》将海洋领域作为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以“世界领先的海洋创新发展之都”为战略定位,把广州打造为世界一流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先锋、世界海洋开放合作枢纽、全球海洋生态文明典范。 《规划》充分落实广州2049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两江东进,两洋南拓”的空间发展方针,结合“优近拓远,江海联动,城海共融”的发展原则,提出“一带三区,串珠成链”的总体空间格局。 其中,“一带”是指在珠江-东江-狮子洋-伶仃洋沿岸地区,布局海洋科技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集群以及相应的城市配套,形成汇聚全球顶尖海洋创新资源,构建富有广州海洋特色、多元活力的世界级海洋创新发展带。 “三区”包括中部海洋创新区:以珠江前航道沿岸为核心,布局海洋研发、文化、总部等新功能,激活中心城区老城市海洋新活力,助力老城区“历史文化核”品质提升;东部海洋创新区:以环狮子洋黄埔中心、东部中心、莲花湾等为核心,重点发展国际航运、海事仲裁、海洋金融、海洋信息服务、海洋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高品质现代海洋服务,衔接两江东进,助力提升“现代活力核”功能;南部海洋创新区:以伶仃洋北部的南沙湾、龙穴岛、万顷沙为核心,推动港产城融合互动,支撑南沙“未来发展核”全面建设,打造海上南沙新区。构建功能联动的“前港、中区、后城”的空间格局,在南沙港区积极推进新一代港口建设,在龙穴岛中部、万顷沙、大岗打造具有高附加值的船舶与海工装备的海洋科技产业集群,在南沙湾、明珠湾、南沙科学城、龙穴岛北部等区域发展高端海洋服务。 最终“串珠成链”,培育多条从内陆向海延伸的海洋创新链,链接全市域的海洋科技、产业,服务功能片区,整合资源,推动全域向海发展。 以五条路径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 《规划》立足广州海洋创新发展基础,围绕海洋强国战略新发展要求,对标国际一流提出了面向深海大洋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的五大发展路径。 路径一:科技兴海,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规划》面向国家战略方向和国际海洋前沿,提出加快高等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建设,织密产学研用一体贯通的海洋科技创新网络,提升广州海洋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 路径二:产业强海,争当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先锋。《规划》按照“国际所趋、国家所需、南海所有、广州所能”,提出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高附加值为特征的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先锋城市。 路径三:开放活海,打造包容共享的世界海洋开放合作枢纽。《规划》围绕加强广州现代海洋服务和治理效能,强化广州作为国家治理海洋的战略支点的重要地位,提出促进大湾区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推动环南海地区、国际友好城市携手共建蓝色伙伴关系的发展路径。 路径四:生态护海,树立江海共生的全球海洋生态文明典范。《规划》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立足广州河口型海洋城市特征和资源本底,提出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有序开发海洋资源,探索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新范式。 路径五:文化亲海,营造城海交融的岭南风韵海洋名城。《规划》深入挖掘广州海洋文化资源,推动传统与现代海洋文化融合发展,提出塑造广州特色海洋城市风貌,打造出新出彩的海洋文化名片,促进海洋文化和滨海旅游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