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军 高峰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谋篇布局,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渐完备,对内对外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成为引领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高地。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为新征程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发展集群程度高,极具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具有独特的先发优势和科创基础。
要进一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综合运用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推动半导体、工业软件、通信、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关键突破,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要壮大实验室能力,高标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完善以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依托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促进大湾区创新合作,鼓励民营企业设立实验室,探索前沿科技。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积极承办学术年会、科学论坛等交流活动,将教育、科技、人才等要素紧密连接起来,形成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力。
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发展实体经济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抵御经济波动打击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物质前提。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国重要的实体经济基地,要统筹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学布局,建立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的多层次产业发展格局。要树立新型农业发展观,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数字化农业经济,促进种植、收购、加工、流通、营销等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要提升产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力量攻克技术短板,增强抗风险能力,保障产业安全。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体系,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要不断健全技术创新转化体系,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发达优势,推动先进制造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抓住机遇培育布局战略性项目,驱动未来产业发展。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就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生态环境品质国际一流的美丽湾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
要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调整,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鼓励发展绿色服务业,扶持循环经济产业。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加强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调控石油消费,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发展风力、潮汐、生物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开发新型储能技术,建立智能电网系统,降低能源储备、运输和转化成本。利用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碳配额分配制度体系,推动企业自主降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导绿色消费观念,鼓励共享经济发展,建立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制度,在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推行绿色采购政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优化生产关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理顺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之间的关系。
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制度环境,激发社会各类经济主体的创新活力,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根据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与布局,统筹政策措施、科研力量、重大任务、资源平台等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素,努力实现科技创新突破。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健全创新激励制度,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推动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消除区域间的市场壁垒和制度障碍,发挥好“一国两制”独特优势,促进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打造高质量发展人才高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粤港澳大湾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关键在于发挥人才的作用。
要充分利用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不断完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要,建立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体系,进一步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境的科研协作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引才政策,加大引才的财政支持力度,保障人才的各项权利,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探索大湾区人才评价、使用协调体系,解决阻碍大湾区人才合理流动涉及的职业资格认可、专业能力评定、社会保障服务等问题,充分发挥各领域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作者简介:史军,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峰,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4年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底蕴研究”(GD24ESQ2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