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暗影
在凤城容桂老街深处,隐藏着一家名为“红星煲仔饭”的小店。店面并不起眼,但木质招牌被岁月磨得温润而古朴,门楣上悬挂着的风干腊味随风轻摆,也成了“活招牌”。
店主发叔年逾半百,笑容和蔼。他亲手烹制的煲仔饭,在老街早成了有口皆碑的一味美食,让众多食客慕名远道而来。
一个隆冬的午后,罕见地暴雨如注。刚毕业的大学生小万到县城求职屡屡受挫后,糊里糊涂地搭错了车,意外地来到这个小镇。他有些心灰意冷地躲在屋檐下避雨,颇有点饥寒交迫的感觉。忽然,一阵焦香飘来,饥肠辘辘的小万寻着烟火而去,走进了“红星煲仔饭”快餐店。此时就餐高峰期已过,小万找了张木桌坐下,空气中弥漫着米饭与食材交织的热乎乎的香气,瞬间驱散了他身上的寒意。
“小伙子,好面生,头一次来吧?来份招牌腊味煲仔饭?”发叔热情地上来招呼。
小万点了点头。不一会,一锅热气腾腾的煲仔饭就端上桌来。金黄色的锅巴微微翘起,米饭晶莹剔透,腊肠腊肉切片整齐铺陈,翠绿青菜点缀其间,色香俱全,十分诱人。
“慢慢吃,这煲仔饭啊,得细嚼慢咽才更有味道。”发叔递上筷子,笑言。
小万夹起腊肠轻咬,肥瘦相间,风味醇厚,咸甜交织,与软糯米饭、鲜浓肉汁完美融合,滋味悠长,越嚼越香。他心中暗自赞叹。
见小万吃得津津有味,发叔便坐过来闲聊。他说这煲仔饭的手艺源自父亲。父亲还是毛头小子时曾参加过威震南粤的东江纵队,在伙房里打下手。他年纪虽小,却煎炒焖炖样样皆能,尤其是他烧制的瓦罉“共饭”(即后来的煲仔饭),将岭南韵、乡野味与市井气共冶一炉,备受游击队员们的青睐。发叔深得父亲真传,年轻时也烧得一手好菜,却不想待在小镇当厨子,一心想外出闯荡,先后在农具厂做过木工、在工地搬过砖,但始终没做出多大成就。他在外务工期间尝遍各地美食,始终忘不了家乡的味道,尤其是父亲做的煲仔饭,于是便重返老街开店。适逢改革开放的大好年代,周边不断有工厂开起来,大量外来务工者也多起来,小店因此做得风生水起。
“每份煲仔饭,从选材到火候,我都倾注心血,只希望每位顾客都能在此找到家的味道。”发叔的话语饱含深情。
小万听后,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他抬头望向窗外,依旧细雨纷飞,但他内心却前所未有的平静与清晰,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或许并不是一份大城市里的高薪工作或一个能满足虚荣心的光鲜职位,而是一种能够让自己心灵得到安宁与满足的生活,恰如那一碗让人安心的煲仔饭。于是,他不再好高骛远,很快就在附近的一家知名家电企业找到一份工作,此后他便成了“红星煲仔饭”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