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古寨
曾楚楠 著名文史专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顾问
宋代以后,以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书院逐渐增多。南宋淳祐三年(1243),潮州知州郑良臣在韩文公庙故址建“城南书庄”,不久称为“韩山书院”。淳祐九年(1249),知州周梅叟又建“元公书院”(元公乃其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谥号)于郡庠之西。故《永乐大典》卷5343引宋元《三阳志》曰:“潮二书院,他郡所无。文风之盛,亦所不及也。”至明代,仅海阳县(今潮州市潮安区)就有宗山、中离、玉简、龙湖等书院多处,清代该县的书院、义塾更达二十几处,遍布各都(相当于今之镇)。可以这样说,潮州书院文化的底蕴十分深厚。其中,又以龙湖书院为最。
据雍正《海阳县志·学田考》所载:龙湖书院的前身是建于明代的“龙韩社书院”,拥有学田720多亩。乾隆《潮州府志·陈天纯传》中说:“龙津(即龙湖)书院饶膏火,兼有科举费(即有丰厚的奖学金,科考时又补足差旅费)。”故该院创办以来,时至今日,英杰辈出。所以,若以龙湖为例,要赓续书院文化,鄙意当切实坚持“内外兼顾,软硬兼施”的做法。
“内”指内涵,即“软件”,“外”指外在的模式即“硬件”。两者须兼顾、兼施,这亦符合“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的规律。文献中该院有“文起堂”祀韩文公,有“景贤祠”祀唐进士赵德,有“报德祠”祀循吏乡绅,故当地人俗称该院为“韩祠”。
以上不少景点要动员校友及社会力量,尽快重建(过渡时期起码须制作可直观的模型),以增强师生的归属感、自豪感,并结合文旅热潮,使该院成为古寨的主要景点。相对来说,软件建设较难,可试从提高老师的古文水平入手,结合“龙湖韩祠”的特点,透彻理解韩文重点篇目的字、词、句式、章法(如《论佛骨表》《鳄鱼文》《师说》等,以及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以把握从韩愈传下来的“潮州文脉”,再灌输给学生,切实提高他们的阅读、思考、创作能力。倘能如此,传承、赓续书院文化也许可逐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