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药学院大楼
陈新滋院士
文/陈亮 李睿 图/受访者供图
“百年中大将继续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者集中交汇点的作用。”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如是说。
在中大,药学院便为“勇担科技重任、坚守育人使命”写下了“生动注脚”。该学院坚持新药研究行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推动临床导向的创新药物研究和成果转化。学院致力于手性药物的研发工作,拥有与手性药物研发相关的国家级平台1个,省部级平台2个。平台瞄准“人口与健康”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研究开发手性原创新药和重大品种。未来,药学院将用更多的创新性科研成果献礼中大百年校庆。
将实验室成果转化成新质生产力
什么是“手性”?手性就像左右手,互为镜像而无法重合。手性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也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如蛋白质、多糖、核酸、酶等大部分都具有手性。现有上市药物中60%以上由手性分子构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大药学院首任院长陈新滋是我国最早从事手性药物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对推动我国手性科学技术特别是不对称催化领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他研究开发了手性药物萘普森的实用不对称催化合成工艺,该成果入选大英百科全书1991年国际化学重大进展。
在他主持下,内地十多所高校、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及香港高校共同组建“手性科技开放实验室”,极大推动了中国手性科学研究的发展。2015年,陈新滋院士全职加入中大药学院,带领团队开展手性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在他引领下,2017年,广东省手性药物工程实验室获批成立,他担任实验室主任,指导和推进实验室建设。2018年,广东省手性分子与药物发现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他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实验室的发展把握方向。这两所实验室在药学院手性新药研究中相辅相成,省重室致力于手性分子与药物的基础研究和手性原创新药研究开发;工程实验室着重于手性药物的质量控制及成果转化,为校企合作搭建起重要平台。2023年,抗感染新药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重组,陈新滋任全重室主任。全重室整合了东阳光药业与中大的优势力量,重点围绕传染病致病机制、新靶标发现及原创新药三大关键科技问题开展研究,推进“有组织科研”,储备应对新突发和重大传染病的科技能力,力争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抗感染新药研发中心。
新药创制已成为广东省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广东一直以来积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两城一岛”的建设格局让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充满生机与活力。中大药学院在新药研发领域有着坚实的研究基础,目前已有4个新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20余个新药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药学院将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力,聚焦源头创新。利用抗感染新药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契机,积极推进与东阳光等龙头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看得见的新质生产力。”陈新滋说道。
【对话院士】
手性新药研究助力生物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羊晚:您的专业是有机化学,是何契机使您开始手性药物的研究?
陈新滋:自然界的所有物质都由化学元素组成,我们生活离不开化学。我在学生时代就对事物的基础认识特别有兴趣,博士论文探讨的是不对称催化的反应机理。随年渐长,我身边越来越多亲友患病,且无药物可治愈或控制。我希望所做工作能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所帮助。有幸参与中大药学院高水平平台和认识一批非常优秀的药学研发同事,特别希望可以把我们擅长的手性合成技术与药物研究相结合,能为新药发现与开发贡献力量,以手性新药研究助力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羊晚:您和团队在手性药物上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陈新滋:通过和企业合作,我们有机会把一些有发展前景的发现推向实质应用。几年前,我们受默克公司特泊替尼的临床数据启发,团队的黎兴术教授利用不对称合成技术,在相关分子结构中引入手性中心后优选得到的新化合物具有特别好的抗癌效果。与企业合作的深度研究发现,这个化合物比特泊替尼效果更好,甚至在更低剂量下也表现出更好的抗肿瘤作用。通过动物试验显示,它对于胃癌、肝癌和肺癌的治疗效果都很好。目前通过合作企业莱恩医药研究院的推进,已经完成创新药物申报所需的临床前研究的全部工作。
羊晚:中大药学院能为促进广东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做何贡献?
陈新滋:中大药学院是一所年轻的学院,在基础研究上充满活力,近年来在科研成果转化中也取得不错的成绩,我们有很多毕业生留在省内的药企、高校从事药物相关的研究工作。去年,抗感染新药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成功,结合了东阳光强大的新药开发能力及中大雄厚基础与临床科研实力,未来我们也会借助这个平台做更多服务社会的研究,为广东生物医药行业培养更多拔尖人才。
鼓励学生双创实践,推动专硕分类培养
高校不仅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让学生参与高水平研究来培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高松校长提到,中大鼓励学生尽早接触和开展前沿科学与未来技术的研究。中大药学院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深入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路径,以科研微项目、综合大实验、毕业论文贯穿本科培养过程,实现了本科生100%参与科研项目。
中大药学院积极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产学结合为途径,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药学专门人才,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目前,该院药学专业学位下设临床药学、工业药学和药学评价三个培养方向,以突出教育教学的职业实践性为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设置独立的“岗位认知”课程;积极推进基于实践基地建设的专业实践教育,落实双师型导师制度。目前签约实践基地16个,聘请丰富经验的校外导师50余人,已有120余名工业药学、药物评价方向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前往基地完成“岗位认知”专业实践。该院临床药学专业硕士实践基地获“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特色成果奖”。
学院大力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课外实践项目,在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其中,《棣兴科技——创造人类肿瘤免疫靶向治疗新生境》项目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创意组广东省金奖、国家铜奖。项目负责人丁文同学表示,“我国大部分抗肿瘤药物依赖进口,只有提升我国创新药的研发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他组建了药物手性合成、药理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临床医学等涵盖药物研发全链条的团队,项目目前已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丁文说道:“我和伙伴们的成长得益于学校的‘三力’育人模式,培养了我们引领未来的创新能力。参加双创比赛,不仅能参与到高水平研究当中,更能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接触新行业、新学科,提升包括管理、财务、营销等技能。”
中大药学院院长胡文浩表示,“学院将瞄准广东省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需求,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基础研究能力。同时,秉承中大‘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着力培养新药研究行业精英,助力广东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