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城大桥“鹅首”合龙
舞剧《1942穿越封锁线》剧照
舞剧《1942穿越封锁线》剧照
舞剧《1942穿越封锁线》剧照
舞剧《1942穿越封锁线》剧照
“志善不居,馈赠有声”——2021-2023年度社会捐赠文物展
博物馆成为闲暇时光亲子游的好去处
一家四口在藏品前久久驻足
文/潘小笛 贺沁怡 图/闫婷 尹红 惠博新
涓涓东江水穿城而过,惠州文化传承千年。惠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焕发岭东名郡时尚魅力”,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让古城焕发多元文化与烟火气并存的新魅力。
近日,鹅城大桥顺利合龙,以“天鹅之姿”傲立于东江之上,“鹅城”文化有了新的可视化载体;《1942穿越封锁线》自“五一”假期以来连演7场,场场座无虚席,观众通过演员的精彩演绎,看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惠州市博物馆策划了系列活动,旨在吸引更多的人走进馆内,读懂惠州这座城……本期《惠州文脉》透过这些事件,追溯背后的文化基因,看看浪漫的惠州人如何赋予惠州这座古城新的时尚魅力。
“桥”见惠州
“鹅首”合龙彰显“鹅城”文化
5月13日上午,随着最后一段鹅塔合龙段的精准对接,由中铁广州局集团承建的惠州鹅城大桥主桥顺利合龙,标志着大桥建设进入通车倒计时。
鹅城大桥连接的是江北中心城区和水口片区。从惠州版图看,水口区域紧邻江北和桥东两个区域,被三环路所贯穿,一直以来都处于惠州市中心的核心位置,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然而,过往水口与市中心区的交通连接不够紧密,导致水口片区的城市化建设比江北、桥东都要“慢半拍”。2019年隆生大桥开通后,水口逐渐跟上市区发展步伐。
“一遇到周五或周日的下午,我都要掐着时间避开高峰期。”市民朱先生住在东平,平时在水口的工厂上班,还要经常到江北办理业务,往来可选择的路线为三环路、隆生大桥或东江大桥,均为惠州道路高峰期的拥堵点,“期待鹅城大桥通车后可以缓解一下交通压力。”
据项目承建方介绍,鹅城大桥计划今年建成通车,全长1119.5米,为50米+180米+180米+50米四跨连续斜跨异形系杆拱桥,采用钢梁钢拱结构,按双向6车道设计,横跨630米东江水域。建成后不仅能极大地缩短江北水口两地的通勤时间与路程,也可以减轻隆生大桥、东江大桥的交通压力,打破南北片区通行的瓶颈,使惠州城市版图向东扩张效率迅速提升。
除了通勤作用外,鹅城大桥也承载了满满的文化元素。惠州,别称“鹅城”,近千年前,北宋大文豪苏轼寓居惠州时在白鹤峰购地筑房,提笔创作了大名鼎鼎的《白鹤新居上梁文》,开头即为“鹅城万室,错居二水之间……”这是惠州别称“鹅城”见诸文字的最早记录。
据了解,惠州“鹅城”之名相传源于一美丽传说,相传有一位仙人骑着木鹅从北方飞来,看见惠州山清水秀,便降落西湖中不愿离去,木鹅化作一座山岭卧于湖畔。虽然传说中没有言明仙人名讳和到惠时间,但据专家考证,此传说是由南北朝谢灵运“梦游罗浮”演变而来。仙人的原型其实就是千余年前的南朝诗人谢灵运。早在隋唐时期,“鹅城传说”就已在惠州广为流传,这一传说也于2018年被纳入惠州市第七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鹅城大桥在设计上延续“鹅城”历史文脉,艺术造型蕴含“天鹅引颈高歌”的美好寓意。项目承建方有关负责人成卓鹏介绍,鹅城大桥以东江之“水”、惠州之“鹅”为主要元素进行演绎设计。远眺,犹如两只美丽的天鹅在东江上曲颈游曳,姿态轻盈优美,为东江增添了独特的美丽情调。近观,由空间拱肋和风撑描画出的天鹅羽毛洁白如雪,为山水优美的惠州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透过鹅城大桥,群众看见“鹅城”文化、记住“鹅城”历史、留住“鹅城”乡愁。除了鹅城大桥,近年来,惠州也不断增强“鹅城”文化的宣传,在花边岭广场、惠州市会展中心等地,都打造了“鹅”文化地标。合生大桥整体外观采用大写意的手法呈现“天鹅塔”形式,全桥具有天鹅在东江上振翅欲飞的动感……“鹅城”文化元素不断渗透在惠州这座城市每一处。
“舞”见惠州
透过舞剧看城市记忆
5月11日、5月12日晚上,惠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织开展礼遇先进典型活动,邀请惠州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志愿者等代表在惠州鹅城大剧院观看舞剧《1942穿越封锁线》。
“从‘五一’小长假到现在,我们已经演了7场,场场座无虚席。”惠州歌舞剧院相关负责人尹红介绍,舞剧《1942穿越封锁线》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共同指导,惠州市歌舞剧院创排,以“省港大营救”为创作背景,讲述1942年春,惠州党组织、东江游击队为营救文化人士付出艰苦卓绝努力,借助东湖旅店等秘密交通点,成功营救文化名人的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
舞台上,《1942穿越封锁线》围绕“谁救”和“救谁”编排了四个章节,分别是“封锁”“夜奔”“周旋”“出路”,外加序幕和尾声,运用电影感叙事及蒙太奇式表现手法,多维度、多形式表达出宏大的历史叙事:1942年新春,中共党员卢伟如夫妇(化名罗衡夫妇)为保护文化人士成功转移,佯装香港客商提前入住惠州东湖旅店,慷慨为其他客人置办年夜饭。广东惠州及东江纵队地下党组织为接应爱国文化人士安全转移筑起了一道道“看不见的安全防线”,他们为保证这一批批文化人士的安全,一次次穿越封锁线,一次次瞒天过海却无一纰漏……
大海边,沙滩上,渔家姑娘在歌唱,文化人士在东江游击队的武装护卫和渔民的帮助下,趁着黑夜划着小艇安全登陆。优美的渔歌悠悠传来,由远而近,数十个渔家姑娘跳起了竹笠舞,伴着麒麟舞的雄浑节奏变换着舞段和造型……在这部剧中,观众们不仅可以看到水东街、东湖旅店等耳熟能详的惠州地标性招牌,还可以看到国家级非遗惠东渔歌、舞麒麟等具有惠州特色的非遗文化。
现代舞剧结合传承百年的非遗文化,再加上水东街等伫立在城市历史长河中的历史建筑,一幅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长卷徐徐展开。市民刘先生表示,若舞剧能够成功走出惠州到外地演出,不单单可以唤起在外工作惠州人的乡愁,还可以宣传推介惠州,让更多人认识到惠州这座生态与文化交相辉映的城市。
据悉,该剧于去年11月上演,已获得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大型舞台艺术作品三等奖、广东省委宣传部2024年文艺精品扶持项目,是惠州重点打造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文艺作品。
近年来,惠州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工程,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以火热的文艺创作融入并记录壮阔时代,创作了一批批文艺精品。2021年以来惠州市各类文艺作品获厅级以上奖项62项,取材本地,精益求精,创作出一部又一部文艺精品,为惠州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软实力。
“馆”见惠州
走进博物馆读懂惠州
读懂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走进博物馆聆听历史故事,通过沉浸式展览与文物“亲密接触”,将新奇有趣的文创产品带回家……近两年,“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特别是暑假、节假日期间,不少热门博物馆客流爆满、一票难求。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8天里接待观众7358.01万人次,同比增长98.6%。值得一提的是,年轻游客已成为“博物馆游”的主力军。如国家博物馆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675.7万人次,其中35岁以下游客占比61.81%。
“沉浸式”打卡是年轻人游玩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博物馆以全新的展陈方式:全息投影技术让“文物”悬浮在柜中,使游客触手可及;AR、VR体验装置复现古代场景,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穿越时空……
翻阅“活化”文物的篇章,早在2016年就有《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文物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故事,2017年有《国家宝藏》叙述文物的前世今生,而后的《如果国宝会说话》《文物戏精大会》让文物走进百姓生活、与百姓拉近距离,使文物逐渐不再“高冷”。
“博物馆可以很古,也可以很潮。”掀起了“博物馆热”,创造了不少温情佳话。在惠州市博物馆,市民拿起手机扫二维码,通过文图读懂文物背后的故事;触摸文物数字互动魔墙,3D投影技术让静态的展品动了起来;逛文创产品展柜,购买一件由文物衍生而来的手信……惠州博物馆近年推出的新技术的应用、沉浸式的体验,拉近了文物与人们之间的距离。
遇见博物馆,遇见美好生活。近年来,惠州博物馆举办的每一个展览、每一场活动都与社会全方位互动,如举办音乐会、文艺演出、读书会、亲子活动、写生活动、非遗展演活动等,都吸引了不少市民走进博物馆参加。打卡博物馆读懂惠州成为不少市民的日常活动,202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假期,惠州博物馆及各场馆照常开放,共接待观众75047人/次,同比去年增长50%以上。
今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为了凸显博物馆的教育和研究功能,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教育和研究的潜力,惠州市博物馆紧扣该主题,精心筹划了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包括教育与研究主题演讲、展览,文物免费鉴定、非遗文化传承活动以及配合展览举办的文艺展演等。
作为系列活动之一的《镜藏万象:铜镜与“她”诗意展》将于5月18日开展,展览时间持续至9月30日。惠州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钟雪平介绍,从古至今,“镜”与女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代诗词中也有大量用镜子作为媒介,将女性情感通过照镜梳妆表达出来。“我们觉得,也可以通过铜镜中看到的历史,创造属于新时代女性的新世界、‘她’力量。”
5月17日,系列活动正式在惠州市博物馆启动,同步进行的还有文物捐赠仪式。钟雪平表示,社会文物捐赠展已于今年“五一”正式开展,目前已接待近6万人次,展品均由市民捐赠,三年来已有超50名热心市民向该馆捐赠了文物。“我们很开心,也很感谢这些热心的市民,这是属于惠州人的情怀与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