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屋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多祝镇供图
从古宅依然能窥见蔡氏家族昔日的光辉
蔡屋围于2012年9月被认定为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 多祝镇供图
蔡氏家族科甲联第,代出儒贤 多祝镇供图
“蔡氏总祠”馥友公纪念堂 多祝镇供图
蔡氏家族重视后代的教育,将期盼书写在宗祠门联上 王小虎 摄
文/郑艳利 包国滔
作为惠州“官仕之家”与名门望族,惠东蔡屋围蔡氏是闻名遐迩的儒林门第和书香世家。三百多年来,蔡氏家族人文荟萃,人才辈出,享誉一方,离不开其礼义隆昌、以义为先的家族理念的浸润,离不开其治学为基、兴教育人的文教传统的影响,也得益于其世代相传的保卫家园、安邦定国的家国情怀的涵育。
由商转儒 以义为先
蔡屋围蔡氏以经商起家,自第三代起,家道开始兴盛。伴随其经济基础日渐殷实,加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影响日深,蔡屋围蔡氏逐渐由商转儒。于是,儒家以义为先的价值观也成为蔡氏族人普遍遵循的家族信条。
蔡氏起源于河南上蔡县,后几经迁徙,自河南迁往福建又迁入广东。生于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年)的蔡馥友是蔡屋围蔡氏开基祖。蔡馥友从小聪颖好学,略识堪舆之术。因经商之需,他时常往来于多祝与海陆丰之间,见多祝地处通衢,水陆便利,商贸兴盛,是有利于子孙后代安身立命之所。于是,在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年仅18岁的蔡馥友从陆丰大安军寨围迁入多祝岭岗头(今多祝老城区东片)。孤身一人落籍多祝的蔡馥友,以从事商贸为生,因经营有方、渐入佳境,蔡氏家族亦日益壮大。
积累渐丰的蔡氏家族,置田购地,家道中兴。与财富增长成正比的是对蔡氏子弟教育的重视,尤其侧重对后代道德人格的塑造和文化修养的培育,并积极引导后辈成为满腹经纶的儒家学子。从如今流传下来的许多祖训名言中仍然可以印证这一点,譬如“读书尚礼、交财尚义”“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攻读诗书,功成名就”等。
蔡氏族人亦把这份期盼书写在家族宗祠的门联上,“西山学衍 东阁行隆”是镌刻于蔡氏总祠“馥友公纪念堂”的对联;“东阁至今隆孝行 西山终古蔚人文”则是蔡氏宗祠“维新纪念堂”大门前石嵌的一副对联。西山指的是南宋的“西山先生”蔡元定,是一代理学大儒;东阁则是东汉的蔡顺,以孝行著称于世。两副门联不仅是缅怀本族先祖理学孝义、文学遗风,更是勉励族中子弟见贤思齐、传承家风、光大门第。
对儒学的继承与践行,让蔡氏家族礼义隆昌、以义为先的家族理念代代传承。家族理念的浸润不仅仅局限于饱读诗书的族中男丁,识字不多、忙碌于家庭内务的女性同样秉承了家族的良好价值观。多祝地区如今依然流传着一个故事——“塘头蔡家,塘尾连陔沙”。道光初年,连陔沙的一名农妇在蔡家塘尾舀水浇田,蔡太祖母见她艰难,心生怜悯,便将自家的农具给农妇用。农妇说:“老爷娘,你如此好心肠,将来你的孩子一定能够金榜题名啊!”蔡太祖母应曰:“若是应验了你的金言,我家的池塘尾,借你们用一百年! ”不久后,蔡氏第五代的蔡应嵩金榜题名,进士及第。蔡家也爽快地将自家的池塘借给连陔沙的农民使用一百年。蔡家太祖母一言九鼎、重义守信是对蔡氏家族以义为先价值观的最佳诠释。
诗书传家 兴教育人
蔡屋围蔡氏之家道兴盛与由商转儒,是一个历经其前三代先祖持续努力的渐进过程。早在第二代,蔡氏先祖便在族内创建书屋,为本族及乡邻子弟提供就读之所。作为蔡氏族史第一间书屋,“养中书室”便是由其第二代先祖蔡辉芝于清朝雍正年间创建。根据族老世代相传之说,“养中”意为“保养心中之精气”,取《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句意,寄寓了蔡氏先人对后辈读其书而养其气的深切期望。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蔡辉芝儿子蔡步蟾考取拔贡,之后任府学教授,领教谕衔,敕授文林郎。获取功名后的蔡步蟾不忘致力儒学,兴教乡闾。他将养中书室扩建完善,一连五间,又礼聘名师教育子弟。受蔡步蟾的影响,其两个儿子蔡德新和蔡维新勤奋好学,先后成为贡生,均致力儒学,从事儒学训导、教谕、教授等职务。嘉庆年间,兄弟俩继承父志,建“育德山房”书屋于多祝阿姨岭右侧,还修建了寓意“魁星点斗直步青云”的“魁星楼”,参建了供奉主宰文运神袛的“文昌阁”,将蔡氏及多祝地区的崇文重教之风推上一个新高度。
道光年间,蔡维新之子蔡应林,又于多祝吴家祠左侧建“拜竹山房”书屋,且聘请师儒传道授业,让族中及乡邻子弟专心攻读。诗书传家,文教家风世代传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至道光年间中期,以蔡屋围为中心,加之周边的多祝候龙山、阿妈岭、阿姨岭山麓,书室林立,亭台楼阁,翠竹掩映,诗书唱和,人文荟萃。
山房书室的熏陶和濡养,使蔡氏家族科甲联第,代出儒贤。一人进士及第,举人、贡生十多名,监生、庠生等数十名,多人荣进仕途。代表功名的旗杆碑于蔡氏祖祠外一字排列,气派尽显,家声显赫。时至今日,依然能从蔡屋围一座座“大夫第”“通奉第”和“政奉第”中,找到丝丝痕迹。
如今,虽然许多建筑因年代久远,不复存在,但崇文重教的传统仍然以其他形式流传下来。“四世九贤垂祖德,三朝几座振家声。”“月殿耸高寒,丹桂飘香,是处层楼应更上;天梯相接引,青云浔路,有人阆苑快先登。”“二三子讲习于斯,为问黄卷青灯,滋味可能深夜领;九万里扶摇直上,足见旂常竹帛,经纶全自读书来。”这一副副曾经书写于书屋或阁楼上的励志联语,通过文字代代传习。尽管,不同时代要学习的“经纶”不尽相同,但通过重文兴教、重教育人来培养后辈的方式,是蔡氏乃至所有家族,历久常青,人才辈出的秘诀。
家风延绵 爱家爱国
自第二代始建书屋、第三代由商转儒,儒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逐渐浸润蔡屋围蔡氏士林。在读书人的努力下,这些情怀和理念的影响逐渐扩大,渐及蔡氏族老妇孺。于是,深赜与朴素交融,由乡及国、爱乡爱国的理念逐渐成为蔡氏子弟尤其是蔡氏精英子弟们为人为官的基本守则。
据《惠东县志》记载,同治元年(1862年),多祝升平约主,诰封奉政大夫,蔡氏第五代蔡应林为阻止当时归善县宰随意增收苛捐杂税,组织乡民抗争,并请清朝御封“附王”古隆贤(惠东安墩人)到营盘头渡口协助抗争,迫使县宰衙役弃船逃走,最终平息事件。不管是修建书屋,还是抗争苛政,支撑蔡应林兴教育民、除暴安良的,是一份爱乡之情。
蔡氏子弟的爱乡不仅局限于自己的家乡,亦包括他乡。据光绪《惠州府志》介绍,蔡氏第五代蔡应嵩进士及第后,即以安义知县身份赴任江西。在安义主政期间,蔡应嵩“以德化民,不尚苛刻,新文山书院”。重建后的文山书院增加了小讲堂、肄业所、传经堂等教育设施,又“增月课,立学规”,使得安义人文蔚起,深得百姓爱戴。
这份爱乡爱国的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民国初年,出任广东国民政府议员的蔡氏第七代蔡国鑫,顺应革命潮流,力主维新。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毕业生、时任少校的蔡氏第八代蔡炳德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解放战争时期,蔡氏第九代蔡洛尧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高固四团连长,新中国成立后,就任惠东县公安局副局长,守护一方。
无论是除暴安良、保卫家园,或是兴教镇乱、安邦定国,还是为国捐躯、保家卫国,时空虽异,但理念传承。这份家国情怀,源于蔡氏子弟们生命的自觉,更源于蔡氏家族世代家教的传承。无论身处太平盛世,或是硝烟乱世,蔡氏族人始终积极顺应历史潮流,奋发向上,维新图强。家运与国运紧密相连,交织出一幅幅悲欢离合、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蔡屋围蔡氏一门书风鼎盛,礼义隆昌,其留于后人的文化遗产是十分宝贵的。其重教崇义、怀乡忧国的传统和理念值得传承、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