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百年电力: “朝阳之辉”点亮鮀城
“风电之城”与时并明
南方电网服务文化特色体验馆(汕头示范馆)已于近日开门迎客 2024年07月31日 赵映光、林倩宜、许舒怡

古色古香的体验馆

体验馆内的展陈

体验馆内的展陈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赵映光 实习生 林倩宜 许舒怡

  

  每当夜幕降临,街灯亮起,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就似乎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民国风情的骑楼建筑、亭阁、窗花在霓虹阑珊下,流露出了老城特有的轻盈与浪漫,多彩璀璨的新“夜”态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当年“百载商埠”的繁荣年代。

  看着眼前辉煌的灯火,64岁的汕头供电局退休员工林炜毅心里十分高兴:从煤油灯到电灯,从用上电到用好电,从曾经的缺电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构建,从传统电网到绿色化、智能化的数字电网,汕头电力的发展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照亮了经济特区的“光明之路”,也托起了这座正冉冉上升的“风电之城”。

  而更让老一辈电力人备感兴奋的是,位于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国平路112号的南方电网服务文化特色体验馆(汕头示范馆)(以下简称“体验馆”)已于近日正式开门迎客,成为他们回忆过去、了解当下、展望未来的好去处。体验馆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维度布局展陈,“串起”了汕头百年电力记忆,从电力的视角挖掘、保护、传承“老汕头”历史文脉,为小公园这个汕头的文化地标增添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潮侨韵味。

  

  从点点星火到万丈光芒:汕头是全省第二个用电城市

  

  记者日前到体验馆走访时看到,这座集电力业务办理、历史展示、现场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以“人民电业为人民”为主线,将一至三楼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再现汕头电力服务文化的表征与变迁、历史与现实、内涵与意义,在古朴与时尚并存中将汕头百年电力发展史进一步融入小公园开埠区历史文化展群。

  汕头金平供电局工作人员林孜淇告诉记者,体验馆内的布局展陈主要聚焦创业、建设、改革三个历史时期,全面回顾汕头电力照亮商埠、兴盛经济、服务社会、倾情民生的百年风雨历程。

  “1903年,潮阳县黄陇都古溪村人李大新、李信丰等人,在他们创办的大新和信丰织布厂内配备了3台小型柴油发电机,利用电力织布。这便是有明确文字图片记载的汕头用电之始,汕头也是继广州之后全省第二个最早使用电力的城市。”谈起汕头百年电力发展史时,全程参与汕头电力工业历史资料整理的林孜淇如数家珍。

  在本次电力服务历史主题展的筹划过程中,林炜毅热情地向筹备组赠送了几组自己珍藏的历史老照片,为展馆增添了宝贵的史料展陈。据其介绍,汕头的电力工业发轫是在1905年。当时,昌华电灯公司在汕头埠五福巷内(今五福路)创办,安装1台140千瓦发电机组,供周边衙门、商行及大户照明用电。

  好景不长,昌华电灯公司因亏损在1908年宣告停业。汕头华侨实业家高绳芝毅然决定膺此重任,组建了商办汕头开明电灯公司,并于1909年在全市启用电灯照明。经过多次扩建,开明电灯公司后来更是逐渐发展成为粤东近代最大的电力企业。

  林炜毅说,在电力技术与设备的引入下,汕头工业生产的方式发生了转变,电力机器被广泛应用于纺织业、制冰业、食品业等行业,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汕头一跃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轻工业制造重镇。1926年,汕头开始改造老城区,铺设电灯干道,分期实施,于1939年基本完成,有力地促进了潮汕文化与商业的繁荣,电影、电梯、无轨电车等陆续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以“小公园”为中心的商业街区成为粤东的“不夜城”。

  新中国成立后,开明、光华、澄光等电灯公司被逐步改造成为地方国营电力厂,实现了从没落的“旧电业”到全新的“人民电业”的华丽转身。获得新生的汕头电力,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和统一的电力管理机构。

  1954年,汕头电力厂第一台汽轮发电机组终于顺利投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潮汕大地建设的第一座大型煤电厂,为汕头这座沿海工商业重镇发展增添了重量级砝码。

  

  光明道路上的红色足迹:汕头有全省首个电力党组织

  

  汕头,这片承载着光辉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在近代电力工业的发展史上同样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印记。

  1925年11月,周恩来被委任为东江各属行政委员,掌管东江地区政务。主政东江期间,周恩来敏锐地注意到汕头电力工业中的混乱现象。为了改善民生、推动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周恩来决定整顿汕头的用电秩序。

  “1925年12月,当时的汕头市市政厅印发了第六号布告。”林孜淇告诉记者,布告收录于《周恩来在潮汕》一书,布告严禁军政机关使用“霸王电”,明确电费按半价收取,其他不合理的欠费、少交、偷电等一律禁止。

  1925年12月初,周恩来致电广东区委,迅速增调干部加强潮梅地区党的工作。随后,广东区委决定派赖玉润(赖先声)等人到汕头,组建中共潮梅特别委员会。同时,在周恩来领导、杨石魂的组织下,汕头电灯厂党支部成立,直属中共潮梅特委领导——这是广东第一个、国内第二个电力党组织。

  如今,在体验馆二楼展厅,一块赫然写着“红色印记”四个大字的展板上,老照片内的汕头特别支部旧址看起来依旧静谧,但展板上的文字读起来却令人热血沸腾,让人仿佛穿越到百年前的红色激情岁月。

  

  依托丰富资源迎风而上:汕头正打造国际风电创新港

  

  迈进21世纪的崭新篇章,汕头电力工业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从边陲渔村到通商口岸,汕头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广袤的海洋。作为全国五大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粤东基地的主阵地,汕头把握时代机遇,把发展海上风电产业作为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格局的重中之重,谋划打造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依托丰富的风力资源,早在1988年,汕头南澳县就开始建设陆上风力发电场,被海内外誉为中国风电开发的先锋;2010年,国内最大型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落户南澳岛,为我国新能源开发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

  从陆地向海上跨越,是汕头电力工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2017年,国内海上风电制造龙头企业——上海电气风电集团率先落户汕头,由此拉开了汕头发展海上风电产业的序幕。得益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助力,汕头不仅刷新了多个海上风电纪录,而且吸引了众多大型企业落地入驻,逐渐构建起了从风机制造到电场建设,从运维服务到技术研发等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生态。

  风从海上来,发力正当时。乘“风”而起的汕头,在2021年又抛出了打造国际风电创新港的概念;2022年5月,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汕头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支持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为汕头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汕头海上风电建设上再次得以体现——近年来,汕头市高起点、前瞻性地在濠江区规划建设4200亩海上风电创新产业园,作为汕头市发展海上风电的主要承接平台,并且落地了全球首个集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制造、检测认证“四个一体化”的全产业链风电产业集群项目。

  目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正在该基地并网测试。今年该基地还将建成最大容量24兆瓦级的测试机位,进一步奠定我国在风电机测试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此外,汕头还积极构建“1+3+3”海上风电生态体系,瞄准“推进氢能、储能、智慧电气装备等产业发展,打造2000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的清晰目标,推动资源要素向产业集群集聚、政策措施向产业集群倾斜、工作力量向产业集群加强。

  海上吹来的风,转化成了绿色能源,最后点亮了城市角落的灯,转动起工厂车间的机器。“百年电力弹指一挥间,最美的风景永远在前方。”林炜毅说,他相信正在冉冉升起的“风电之城”,将是这座百载商埠、和美侨乡的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