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大良鱼灯:百年间没落后涅槃重生 背后是两代人不懈坚持

来源:羊城晚报地方版     2019年03月15日        版次:FA18    作者:

    潘智江制作鱼灯一坐就是数小时

    潘智江正在制作鱼灯

    潘智江的家里好似一个鱼灯博物馆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张韬远

  清末民初,顺德大良鱼灯会曾名动一时,成为与佛山秋色、沙湾飘色齐名的盛会,鱼灯制作技艺也备受推崇。不过,随着岁月更迭,大良鱼灯慢慢消失在人们视野中,鱼灯制作技艺也濒临失传。

  幸运的是,在顺德区级大良鱼灯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两代潘师傅不懈努力之下,让曾经消失的大良鱼灯再次出现在顺德的街头巷陌之中,为传统节日增添了不少独特的喜庆元素。他们还不断传承这门手艺,让越来越多人学习制作鱼灯、爱上鱼灯。

  

  壹

  凭记忆复原鱼灯

  鱼灯制作技艺,就是制作鱼形状的灯的技艺,作为一种富于水乡特色的扎作工艺,本质上是竹编记忆的分支。根据记载,这种有着灯笼功能的传统灯饰是用于顺德大良的一种习俗活动——鱼龙舞。约一百多年前,顺德人便会在节庆的时候制作鲤鱼形状的灯起舞而贺。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更是诞生了名为大良鱼灯会的民俗盛会。而制作精良、栩栩如生的大良鱼灯可谓是盛会之中最闪亮的明星。

  鱼灯盛行之时,在顺德大良也活跃着不少制作鱼灯的师傅。可惜的是,在一系列的社会变迁之后,大良鱼灯会这一习俗日渐式微,鱼灯慢慢从人们生活里消失,鱼灯制作这一富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也逐渐没落。

  在顺德,懂得制作鱼灯的人屈指可数,潘培森便是其中之一。年少时期,他亲眼见证了大良鱼灯会的热闹景象与鱼灯制作业的兴旺。

  “小时候每逢重大的传统节日,例如中秋节、元宵节、春节等,看到满街挂起的鱼灯,当时我就很感兴趣。”据潘培森回忆,以前大良还有两间店铺在做鱼灯。不过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两家都没有继续经营了。自此,鱼灯在顺德几乎绝迹。

  16岁开始,潘培森在制饼厂上班,一下班就赶紧回家做鱼灯。实际上,他并没有学过做过鱼灯,只能按照记忆中鱼灯的样子,自行摸索着。经过长期的摸索,他终于将其复原,将脑海中的鱼灯做了出来。

  “我以前做鱼灯的时候,还会专门去市场买回来各种鱼,看它们的形态比例。做多了就熟练了,就像现在我就知道鱼尾占鱼的三分之一最好看。”潘培森说。后来,潘培森还专门在家中摆着一个一米长的大鱼缸,里面常年养着各种形态的鱼,没事的时候,潘培森便站在鱼缸便观察鱼,慢慢地各种鱼的形态都刻在了潘培森的脑海当中,做起鱼灯来也更加得心应手、惟妙惟肖。而因为当初的兴趣,潘培森一直坚持了50多年。直到晚年,每逢春节、元宵、中秋等重大的传统节日,只要有亲戚朋友预订鱼灯,他仍然很乐意去做。

  

  贰

  两代人相伴做鱼灯

  虽然只是半路出家,但潘培森扎出来的鱼灯却“有模有样”。“大良鱼灯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仿真度高。像真度高低与否,直接体现艺人技艺的高低,精湛艺人制作的鱼灯,骨架大小、鱼鳞颜色都恍如真鱼。”潘培森说,在制作鱼灯前,他会先构思并把它画在白纸上。真正制作时,要先以竹篾扎成鱼形骨架,称作“扎架”,是制作的第一道难关。竹子的长短轻重都要合乎规格,扎工要巧、扎口要稳,稍有差错即告失败。鱼架扎好后,就扪上白色的绸布。潘培森说,扪绸布时,要扪得服服帖帖,不能看见接驳口,不能有绉痕,不能松动。最后是着色描鳞,描上眼睛,鱼灯就制作成功了。

  潘培森的儿子潘智江从小便对鱼灯颇有兴趣,后来父亲让他一起做灯,他便欣然加入。做鱼灯也变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为了区分两代潘师傅管父亲叫老潘师傅,管儿子叫小潘师傅。制作一个1.2米长的鱼灯需要4天左右,每天至少要坐6至8个小时。有时,鱼灯需求量大之时,两代潘师傅相伴常常一起在客厅做鱼灯直到深夜。

  “鱼灯是个入门不难,但是却需要经验的手艺。”潘智江说,每条鱼的颜色、形态都有差别,制作鱼灯要按照鱼的尺寸、比例、颜色都有所改变。经过多年的经验累积,两人将传统鱼灯玩出了新花样。与过去的鱼灯,多以锦鲤为主不同,他们尝试将各种鱼制成鱼灯,丰富了鱼灯的种类。目前,他们已经做过一百多种不同形态的鱼。

  最近,潘智江正在做一套电影《海底总动员》里不同品种的热带鱼,他把《海底总动员》里不同类型的热带鱼都拍下来。现在只需要对着这一张照片,他便能够做出来这些从没有做过的“新品种”。等到全部做好之后,这些鱼灯将会挂在大良华盖路步行街的街头,成为向市民游客讲述大良鱼灯文化的最好说明。

  

  叁

  走出顺德登上大舞台

  令人遗憾的是,老潘师傅潘培森在去年已经去世。不过,得益于潘培森多年以来不遗余力的努力推动,大良鱼灯如今早已是再次声名鹊起。在顺德的各种传统节日,顺德人们总能看到大良鱼灯的身影。而这两年,社会上对于鱼灯这类的老手艺越发关注了。

  潘培森在世之时,便希望越来越多顺德年轻人能够认识和了解大良鱼灯,并学会制作。在认真做鱼灯的同时,他还将很多时间花在了传播鱼灯文化之上。每逢有社区、单位或者学校邀请他去讲授鱼灯的制作,他都十分乐意。经过潘培森多年的悉心培养,儿子潘智江已成为顺德新一代的鱼灯制作非遗的传承人,也接下了父亲传承鱼灯制作技艺的接力棒,担负起了传承鱼灯制作技艺的责任。潘智江也和父亲当年一样,走进学校、社区、企业推广鱼灯文化。潘智江还一次次将大良鱼灯带上了更大的舞台,其中去年5月,大良鱼灯亮相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苏州日活动,这是大良鱼灯首次到顺德以外的地方。

  大良鱼灯的名气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都慕名前来学习。顺德大良女孩梁容笙在上大学之时偶然接触到鱼灯制作,便爱上了这门手艺,并跟着潘培森学习扎鱼灯。北滘的“90后”少女冯艳慈,在跟着潘培森学习鱼灯制作之后,如今已经可以教小朋友做鱼灯,她的店铺还成为了大良鱼灯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