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来,夸一个! “夸夸群”火遍高校

“彩虹屁”真能填补心理需求? 专家:人还是应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满足

来源:羊城晚报地方版     2019年03月15日        版次:FA20    作者:

    图/视觉中国

    

    

    

  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实习生 焦文慧 张佳玉

  

  近日,一种神奇的群火遍全国各大高校,它们一般存在于QQ或微信群中。在这种群里,不论你发什么内容,都会收获赞美和鼓励,就连上课迟到、感冒等小事也会收获群友的夸奖。有群友甚至沉迷其中,称其为“苦涩生活的快乐源泉”。那么,这种神奇的群是否真的能满足群友心理上“被夸”的需求?

  夸夸群初衷:“传播快乐,抚慰人心”

  夸夸群是什么样的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朱同学表示,夸夸群最初源于豆瓣的互夸小组,后来其模式逐渐流入高校,并火了起来。

  近期火爆的高校夸夸群据说是由西安交通大学的4位同学发起,建群的初衷是“传播快乐,抚慰人心”,夸夸群在西安交大火爆之后,其它高校也纷纷跟进,北大、复旦、同济、中大、广外等学校也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夸夸群。目前,好多高校的夸夸群已爆满,甚至“夸夸二群”“夸夸三群”也不断涌现。

  在北京大学一个夸夸群中,群公告称:“赞赏别人,心情愉悦。在群里,可以尽情地夸奖,没有杠精,没有喷子。”武汉大学某夸夸群公号也说:“在这里,你可以获得别人的赞美,同时也可以发出自己对别人的赞美。”记者随机加入了某高校的夸夸群,在群里,果然是一片赞扬之声。在夸夸群里,如果你想收获别人的赞美,就以“事项+求夸”,如果你想夸奖别人,就以“夸赞的语句+夸”来回应。

  中山大学幸同学表示,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人发“夸夸群”的二维码,觉得很有趣就加入了。在“夸夸群”待了一天之后,她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好。“夸夸群真是妙极了。大家既在这冷硬、高压的世间找到看待生活的不同视角,也激活了自己的幽默细胞。”她印象最深的一句夸奖是有同学说:“昨天发现自己长了两颗蛀牙,求夸。”不到半分钟,马上有人回复说:“那你一定很甜,夸。”

  高校的夸夸群逐步蔓延到了网络平台,目前在某些平台上,甚至可以购买夸人服务。这些服务多用于礼物、惊喜等用途。除了夸夸群,高校里还有抱抱群(不论发什么内容,都会收到大量的拥抱表情)、哈哈群(不论发什么内容,都会收到大量的“哈哈哈”或者大笑表情)、撤销群(不论发什么内容,都必须撤回,否则会被踢出群)等。

  被人夸显得很“网红”、很“入流”?

  夸夸群是否真的能够对同学们起到作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黎同学认为,夸夸群的出现,代表着一种与丧文化对立的文化心态。

  黎同学说:“以前大家听到丧文化就一窝蜂地扑上去,现在大家喜欢互夸,喜欢活得自信一点,乐观一点,所以这种互夸群的模式就出来了。主要反映的还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情感的变化。”但他同时也提到,当下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以容易是被这种网络的热度裹挟,其实他们并没有想被人夸的需求,但是因为被夸显得很“网红”、很“入流”,所以也进入了这个社会语境当中。

  在夸夸群中,因为互相并不认识,了解有限,所以夸人难免会陷入“跟风”和模式化、套路化的窠臼。暨南大学大三秋同学认为,夸夸群其实挺不走心的,慢慢发现自己并没有被陌生人夸奖获得快乐的需要。“那天在健身房腿部核心训练被虐,腿抖了三天,觉得自己在健身房里身体素质太菜,所以就进夸夸群寻找安慰。就暨大的夸夸群而言,求夸的人和夸人的人都不真诚,挺跟风的,都不走心。后来退群了,感觉有点吵。”

  中山大学传设院的谭同学就认为“夸夸群”更像是一种对失败、消极、不自制的嘲弄。面对群里随意的夸奖,她认为“做人还是要有基本的底线”。华南师范大学的何同学也觉得这种陌生人之间的互相夸奖没有必要:“很无聊,像强撩一样,不尴尬吗?”

  夸夸群的出现确实让一部分同学满足了“夸人”与“被夸”的需求。华南理工大学大三林同学表示,夸夸群里面个个都是人才,心情不好,看一下就会开心:“不觉得夸夸群虚伪,各种不好的事情大家都会找到好玩的点,挺开心的。”

  中国民航大学谢同学认为,夸夸群的本质,和古人写诗所用的一种方法相似,即乐景写哀情:“这样的行为,恰好反映了生活中的烦闷无处可发,倒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认为‘错’的事情转化为‘光彩’的事,笑对坎坷,自嘲疏解。”

  专家: 趣味社交无妨,但人 还是应在现实中获满足

  该如何看待高校的夸夸群现象?浙江大学社会学博士朱雯琤表示,人是生活在“场域”里的社会体,在某种场域里,持续某种方向的认同、理解会加强对自身的自信和认知;反之若长期呆在不受人注意、不是中心的群体里则会消磨掉自身价值。

  她认为,夸夸群现象一方面是由于高校不少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成就感,社交有缺失,加上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前途压力等等,这些都让“想获得认同”的感觉增长。另一方面,夸人的需求比被夸的需求更大,夸人的同学可能也同样想获得自我价值。用各种“彩虹屁”来夸人是很考验创造力和应变能力的,同时能够获得比夸人更大的成就感,夸人时那种游戏、娱乐、寻求创造力的心态比被夸更大。

  但朱博士表示,虽然夸夸群能带来欢乐,人还是有寻求真实情感互动需求的。“从日常互动中获得较为真实的称赞、诋毁、冲突、矛盾等等,可能得到的情感收获比线上‘无脑吹’更多。”朱博士说。

  心海榕社工中心心理咨询师于东辉表示:“我们现在的鼓励教育太少了。”人天生就有得到认同、得到欣赏的需求,这种需求若没有在学习、工作中得到满足,会直接催生出夸夸群这样的群体。夸夸群之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火爆,是因为大家都是同学关系,相对平等,可以把需求坦然说出来。

  “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和之前年轻人的自嘲、自我调侃、网络表情包和曾经的火星文看成是同一种需求的不同浪花,也是当下年轻人自行创造的一种趣味性社交方式。坦率说,我也蛮想去玩一下的,无论是扮演被夸奖的角色还是无所不用其极去夸奖别人的角色。” 内驱力心理研究专家叶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