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沛标正在制作古琴 |
温沛标收集的陈年杉木 |
斫琴选材是第一步 |
温沛标制作和收藏的古琴 |
古琴是我国传统拨弦乐器 |
|
策划:田恩祥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文聪 通讯员 尹文娟 黎淑贞 手指拨动琴弦,空灵苍古的琴声瞬间环绕整个庭院……温沛标是东莞市万江人,他先是追随名师学琴,后又严格遵循古法制作古琴。如今,万江街道的“岭南古琴修复与斫制技艺”已被列入东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温沛标作为该项目的传承人,十余年如一日,传承与弘扬着中国千古流长的琴韵文化。 1 结缘:陪学中被古琴吸引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 琴棋书画中的“琴”,即是指“古琴”。温沛标与琴结缘,是从2006年开始的。那年他为了让女儿学习古琴,游历四方遍访名师,结识了住在北京的浙派古琴家金蔚。温沛标陪着女儿学习古琴,聆听着琴声,渐渐地被古琴的悠然清越所吸引,便追随金蔚学琴,从此踏入古琴的世界。2007年,温沛标又求学于现代岭南派古琴家区君虹,每周往返于穗莞之间,系统学习岭南派古琴技艺,对古琴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作为一名商人,温沛标刚开始时只是将古琴当作业余爱好。随着对古琴的喜欢越来越深,温沛标渐渐地将工厂交给了家人去管理,自己则一心专注于古琴。 也正是在2007年,温沛标制作出了自己的第一张琴。当时,他遍寻周边祠堂寺庙,找到称心的古杉木,便以仲尼式古琴为模板制作起来。经过一年的努力,琴有了雏形,他迫不及待地邀来三四好友共奏。虽然那张琴音色不佳,但当时在温沛标的眼中,那张琴有着深远的意义,让他坚定了斫琴的信心。 2 斫琴:严格遵循古法古道 与普通的制琴不同,斫琴是融汇文化、艺术、声学、美学、木工、漆工等于一体的综合技艺。要斫一好琴,斫琴人需要有相当的古琴演奏水平。而对古琴进行修复,也不仅仅是对一件乐器的修复,更可能是对一件文物的修复。 在斫琴的过程中,温沛标始终严格遵循古法和古道,从古法中思考、探索、演变,按照自己的构思斫琴,在一次次耐心的制作调试中,不断汲取经验,探索出自己的斫琴之法。在万江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导与帮助下,近日他的“岭南古琴修复与斫制技艺”被成功列入东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 一张古琴需要经过繁复的工序和大量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选材、造型、挖槽腹、上灰、打磨、上弦……工序有数十道。因此,斫一张好琴,不仅需要匠心,更需要耐心。 “斫琴第一是良材,第二是良工。”据温沛标介绍,制作古琴,所用木头越古老越完整,制作出来的琴的声音通透性越好,所以不少斫琴者为寻一块古木,往往不远千里。有一次,他外出恰逢一个寺庙翻新装修,在废弃的屋梁中发现古木,兴奋不已,向寺庙住持恳求而得。 而今在温沛标的旧居,存放着他从各地收集回来的陈年杉木,散发着淡淡的木香。温沛标说:“古人喜好用梧桐木斫琴,但现在优质的梧桐木难寻,制作古琴使用得更多的是质地较软、纹理直有香气、耐腐力强的杉木。” 3 斫心:传承弘扬琴韵文化 选好木材后,便是造型。从古至今,琴式有十余种,温沛标最喜欢的是与人形相似的仲尼式古琴。其线条流畅、简洁,通体没有其他的修饰,风格内敛。斫琴最难的是挖槽腹,槽的大小高低、槽面的粗糙平滑,直接影响着琴的音色。木材要一点一点地铲去,突起的木纹则要轻轻磨去。 挖好槽腹,就可以与底板一起上漆了。漆对琴有保护作用,制作一张琴需要上漆多次,每次都需要等上一两个月才能让漆自然干透,然后再进入下一道工序。完成一张琴,至少需要两年。 所谓“斫一千张古琴,就有一千种琴音”,琴的“性格”依赖于斫琴者的自身修养。斫琴亦斫心,斫琴过程中,温沛标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慢慢等待,绝不能求快。”一弹一斫间,温沛标已与琴为伴走过13年。如今,他仍在以初学者的心态学琴,以工匠之心斫琴,并将自身所学传授于学生,用行动让中国千古流长的琴韵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 万江文化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希望能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古琴这种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