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36所试点高校的强基计划出炉——

聚焦基础学科关键领域 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

来源:羊城区域     2020年05月29日        版次:DA20    栏目:    作者:孙唯

     图\视觉中国

  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1月1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宣布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教育部指出,将探索在招生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引导中学更加重视学生成长过程,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近期,36所试点高校的强基计划方案已经出炉,各校的强基计划聚焦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旨在为新时代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奠基。

  强基计划聚焦基础学科

  教育部表示,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安排,目前36所试点高校的招生专业大都偏向基础学科。北京大学的计划招生专业主要涵盖数学类、物理学类、历史学类等,招生学科均为教育部学科评估“A ”学科。浙江大学的招生方向分为理学类、基础医学类和人文历史类。清华大学计划招生专业包括信息与计算科学、理论与应用力学等专业。

  各试点高校在聚焦基础学科前提下,依据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进行了个性化的设计。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都增加了基础医学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招生专业包含生物医学科学专业;华南理工大学则包含了生物技术专业……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余潇潇认为,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将自身兴趣与能力相结合,与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贯通培养、系统培养。“强基计划首次在人才选拔的政策设计中明确提出重点在基础学科安排招生专业,真正选拔出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余潇潇说。

  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

  高校自主招生已经施行16年,可能有一些人会有疑问,强基计划是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对此,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表示,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升级版”,站位更高,凸显公平,强基计划将为高校科学选才开辟一个崭新的局面。

  陈志文介绍,新的强基计划选拔过程全部放在高考结束,分数公布后进行,完全作为高考录取的一部分。根据强基计划的录取规则,高考成绩将占85%,高校其他的笔试面试等只占15%,最后都折算成分数排队录取。

  例如,复旦大学作为录取依据的综合成绩由高考成绩(占85%)、面试成绩(占15%)组成。北京师范大学则设定综合成绩(满分750分)=高考成绩(满分750分)×85%+学校笔试成绩(满分300分)×2.5×7.5%+学校面试成绩(满分100分)×7.5×7.5%。北京师范大学还要求高考成绩须达到生源所在省份同科类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一定分值。此外,高校普遍要求高考成绩为裸分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

  从各校发布的简章看,普遍将可申请报名“强基计划”的考生分为两类:一是综合素质优秀、成绩优异的考生;二是在相关领域有突出才能的考生,基础学科拔尖,在高中阶段获得数学、物理或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等奖(金牌)、二等奖(银牌)的考生。并且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所在省区市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在志愿填报过程中,各学校普遍要求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同时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学生报考专业须与学科特长相一致,并在一个招生组别内进行专业志愿填报。

  在考核阶段,不少高校设置了学科基础素质测试、综合素质考核和体育测试,旨在全方位对学生的学科基础、综合素质和身体素质进行考核。

  “强基计划取消简单的降分录取,实施综合考核评价,这是新高考改革有效的组成部分。” 陈志文表示。

  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教育部指出,招生高校要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陈志文表示,鼓励、支持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编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并与原有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统筹考虑,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同时也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等国家重点技术攻关单位吸纳这些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研究,探索建立一种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

  北京大学招生办表示,这些举措能更好地按照学科规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将影响、反馈和辐射到基础教育层面,进而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强基计划录取的考生入校后,将根据各专业分阶段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开展阶段性考核,实行动态进出机制。对于阶段考核未达到要求的学生,转入该专业普通班学习。“本硕博”衔接培养的学生,硕士、博士阶段可选择在该校校本部、威海校区、深圳校区之间跨校区选择本专业或相关优势工科专业继续学习。此外,学校还将为强基计划学生进入院士、杰青等创新团队创造条件。

  吉林大学则为强基计划(唐敖庆班)的学生配备专兼职辅导员和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单独管理和积极心理引导。学校还将招收海外“拔尖”留学生来校研修,使中外优秀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