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京官名宦与惠州士人亦师亦友的亲密交游

偶然相逢于这方山水 他们留下了许多佳话

来源:羊城区域     2020年06月12日        版次:ZHA19    栏目:京官名宦与惠州2    作者:徐志达、吴定球、何志成

     插图/杜卉

  统筹策划/陈骁鹏 马勇

  作者/徐志达 吴定球 何志成

  

  唐宋时期,一批批秉承着儒家济世精神的京官名宦来到惠州后,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当地的文化教育活动,还和当地士人产生了交往:谪居惠州的中书舍人崔沆提携出了唐代首位归善(今惠城、惠阳、惠东等地)进士郑隐;翟逢亨、梅蟠两夫子成为苏轼与唐庚的至交好友;名列宋代“注经三杰”的学者陈鹏飞病逝于惠州,子嗣在此传承;南宋丞相文天祥领兵在此抗元,舍生忘死匡扶社稷……他们的交游故事,激励了一代代惠州学人。

  

  提携后进 崔沆带出唐代归善首位进士

  

  唐代归善进士第一人——郑隐,就是被谪居惠州的崔沆赏识并举荐策试及第的。

  郑隐先祖由闽移居循州,自少耕读湖上,工律赋,通辞格,在惠州算是个有识见的读书人。唐咸通十三年(872年),中书舍人崔沆受人拖累被贬为循州(今惠州)司户参军。崔沆是宰相崔铉的儿子,出身世家,长住中原,听不懂惠州话,无法与本地人沟通,只好整天闷在贬所。

  郑隐得知崔沆的困窘,主动上门用中原“官话”与崔沆交谈,向他介绍循州的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崔沆喜出望外,便引郑隐为知己。郑隐家贫却又心气高傲,得罪了循州官府,被官府以欠交地租为由抓进牢狱,崔沆即代为偿债,将他赎回。唐乾符元年(874年),崔沆被赦免召还,即携郑隐进京,荐其就策试,一举及第。

  相传放榜那天,郑隐竟不知所踪,急得崔沆四处寻找。好不容易找到了,郑隐却是一副毫无所谓的样子,这可把崔沆气急了,大声说:“郑隐,崔沆不与了,更何人肯与之?”所谓“与”,就是交往的意思。

  除崔沆外,郑隐在京城没有任何人事背景。他只过了省试还未过吏部关试便不见踪影,难免崔沆犯急。正是崔沆的倾力推助,使郑隐成为归善县的首位进士并晋身仕宦阶层。

  

  亲密交游 苏轼在惠州有两位夫子朋友

  

  北宋年间,苏轼和唐庚被贬惠州期间,也分别和两位惠州人交好,留下了佳话。

  翟逢亨,归善人,家道清贫,在水东白鹤峰结茅而居。事母孝,好饮酒,不善言谈,读书于嘉祐寺,学问博洽,邦人呼为翟夫子。

  苏轼卜居鹤峰,与翟为邻,二人经常把酒长对,情谊深挚。苏轼有多篇诗文述及,其中以《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最为人所熟知。翟逢亨后来是否考取了功名史无可考,却因与苏轼的交谊而名传千古,直至民国初年,白鹤峰仍有翟夫子舍纪念这位惠州先贤。

  与苏轼交往密切的惠州读书人还有李光道。李光道进士及第后却“无心求世”,在惠州城南李氏山园临江处筑潜珍阁。苏轼谪惠时常至,与他交谊甚深,曾手抄金刚经藏置阁上,被主人视为镇阁之宝。宋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苏轼再贬他乡,李光道亲自远送,苏轼感其情谊,又作《惠州李氏潜珍阁铭》寄赠。

  梅蟠又称“梅夫子”。唐庚谪居惠州,自谓“问学兼儒释,交游半士农”,与梅蟠经常往来,有《采药行赠梅蟠》诗,诗中说“先生年来饭黄精,俗眼但白发但青”。既见梅蟠的清高人格,也道出了唐梅二人情谊投契的思想因由。

  苏轼为北宋文坛领袖、帝王之师,其对惠州文化影响之巨大和深刻自不待言。唐庚进士及第,官宗子博士,诗名早著于海内,文采风流与苏轼相仿佛,时称“小苏轼”,惠州学子们从这位“京都学官”的身上获益匪浅是可以想见的。

  

  忘年之谊 留正任宰辅后为陈鹏飞平反

  

  宋代贬谪惠州的众多官员中,唯一逝世于此并留下子孙后代的是陈鹏飞。陈鹏飞是永嘉(今属浙江)人,“以经学文词名当世”。与苏轼、张子韶合称为宋代“注经三杰”,为著名理学家朱熹所推崇。

  陈鹏飞讲学中对理学之义多所发明,因得朝廷重用,兼任崇政殿说书、礼部尚书郎、资政堂赞读等。他治学严谨,讲书解经直抒胸臆,不阿权贵。宋绍兴十四年,因触怒秦桧,被逐出朝廷、回籍“奉祠”,后又被贬,“居惠州”。

  陈鹏飞到惠州后,自言“登楼不恨乡关远,挂笏只言山色奇”,已无意于官场,只是专心注经,暇则游戏翰墨,人得其尺牍皆珍藏之,又与邑中名流陈仲辅等相往来。仲辅是归善人,绍兴间授观察推官,是见诸文字记载的惠州本土最早的书法家。陈仲辅曾以篆书作枕屏五箴文赠陈鹏飞表示劝慰,陈鹏飞用“退之处士阳冰手”“挂我床头星斗斓”之句称赞陈仲辅的文章书法,更由衷地感谢陈仲辅给他的宽慰和支持。

  1153年,陈鹏飞病逝于归善县家中,终年75岁。陈鹏飞不但把子孙留在惠州,也留下了他的人格风范和思想影响。

  淳熙末,宰相留正为陈鹏飞平反,并召其子孙出仕。

  陈鹏飞比留正大50多岁,他晚年寓惠七年,当时留正20岁左右,正是读书求学的时候,二人同居一城,以当时陈在经学界的声望和地位,留正前往谒见问学的可能性是有的。留正位居宰辅后为陈鹏飞平反,并召其子孙为官,除出于公义之外,也不排除含有感念之情。

  

  千古流芳 文天祥在惠抗元正气传扬

  

  “天地之所扶持,鬼神亦为感泣。”宋末丞相文天祥的抗元壮举和爱国诗篇,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惠州人。文天祥是江西吉安人,宋理宗亲拔为殿试第一,钦点为状元。后累官任丞相,封信国公。

  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文天祥与诸大臣奉益王赵昰即帝位于福州,嗣后帝昰逃往粤东。文天祥毁家兴兵,以惠州为中心,在广东沿海诸州之间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勤王”之战。

  景炎三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住转战至海丰县城北郊的五坡岭,元将张弘范率兵袭至,文天祥被执。元世祖多次劝降并诱以相位,他始终不改其志,最后慷慨就义。

  在狱中,文天祥除写了《正气歌》外,还写了《哭母大祥》《寄惠州弟》等与惠州有关的诗文。元亡后,惠州人先后将文天祥祀于东岳庙会英祠、景贤祠。在文天祥被执的海丰五坡岭,乡人还筑起方饭亭,明代潮州籍状元林大钦为亭书题柱联:“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

  文天祥之后,爱国主义传统传承数百年而不绝,成了惠州最重要的文化品格之一。清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陈炯明、邓铿在归善淡水发动惠州起义,惠州中学堂学生陈经等15人壮烈牺牲。民国二年(1913年),时人在西湖点翠洲建“留丹亭”,亭上有联:“殿角生微凉,呼吸湖光饮山渌;天地有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亭名与联语,均源于文天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