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有凤来仪 四大数据中心落户惠东 栽梧引凤 岭东雄郡谋划湾区智谷

来源:羊城区域     2020年07月24日        版次:ZHA13    栏目:湾区时代看惠州    作者:吴大海、郭妍欣、陈柳余、刘智慧

     4个“巨无霸”数据中心项目今年以来落户惠州

     山海惠东营商环境好

  统筹策划/陈骁鹏 马勇

  文/羊城晚报记者 吴大海 实习生 郭妍欣 陈柳余 通讯员 刘智慧

  

  7月23日,珠江投资大数据中心项目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惠州惠东举行。根据惠东县人民政府与广东珠江投资管理集团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位于惠东县白花镇携手共建珠江投资大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预计达50亿元,占地约200亩,规划建设3.5万机架。

  事实上,这是今年以来落户惠州的第4个“巨无霸”数据中心项目,4个项目均位于惠东县白花镇的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内,预计总投资额超过200亿元,将在今年内陆续动工建设。根据省工信厅《广东省5G基站和数据中心总体布局规划(2021-2025年)》,惠州已成为大湾区内大体量、高投资的数据中心安家落户的绝佳选择。短短十数年间,从鞋厂、服装厂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高大上的信息产业,惠州的营商环境、硬件设施的进步可窥一斑。

  数据中心落地只是惠州打造“湾区智谷”的第一步。多位专家建议,未来,惠州当好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角色,充分利用、转化好深圳、广州的科技成果,做好创新协同。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来栖。可以预见,“湾区智谷”将成为惠州的一张靓丽新名片。

  

  实地走访 数据中心撬动数百亿产业

  

  烈日当头,沿着公路向前行驶,位于惠东县白花镇的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一望无际,这里正在进行土地出让和“三通一平”工程。几个月后,这里就将有5个中型及以上规模的数据中心同时动工建设;几年后,这里将气势非凡,成为数以十万计标准机架式服务器的安身之所。

  自4月中旬以来,中国移动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中心、云宏数据中心、润泽(惠东)国际信息港、珠江投资大数据中心4个数据中心项目纷至沓来,相继落户惠东县,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其中,最早落户的中国移动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中心计划投资50亿元,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建成后提供3.2万架装机能力,将成为区域内最高标准的数据中心,预计每年为当地创造产值约32亿元,带动380亿元的相关行业扩张,辐射东南亚。

  “我们今年的目标是5个数据中心签约,5个动工。所有的数据中心都汇集在一块产业园内,届时动工场面将非常壮观。”惠东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除了刚刚签约的珠江投资大数据中心,此前已签约的中国移动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中心将于9月动工建设,云宏数据中心以及润泽(惠东)国际信息港预计将于12月动工建设。“目前,我们正积极与阿里巴巴等10家行业重点企业沟通对接,年内再争取1个优质数据中心产业项目动工建设。”

  为何这些大体量、高投资的数据中心扎堆在惠州安家落户?该负责人介绍,这有赖于日前广东省工信厅《广东省5G基站和数据中心总体布局规划(2021-2025年)》制定的“双核九中心”总体布局:未来,广州、深圳“双核”原则上只可新建中型及以下的数据中心,而省内新建的超大型、大型、中型数据中心原则上布局至惠州(惠东、龙门县)等9个中心,包括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应用。惠州毗邻广、深,基础优良,自然成为数据中心落地湾区的第一顺位选择。

  “惠州建设大湾区数据中心和5G基站,既是产业布局需要,又满足城市服务,还是提升未来新兴产业的支撑点。”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深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克科向记者介绍,数据中心和5G基站等“新基建”的布局虽然不能直接推动产业的升级、发展,但其资源能间接吸引企业在惠州落户,对惠州未来的产业承载、升级有很大帮助。

  

  循序渐进 早期聚焦劳动密集型产业

  

  今日的岭东雄郡频频牵手高新信息数据企业,可谁能想到,短短十数年前,惠州给人的印象依然是一座聚焦于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城市。“2005年我刚来惠州的时候,印象中到处是鞋厂、服装厂,小区里的保安都想着去鞋厂干活。”惠州学院经济学博士、教授李普亮回忆,他初到惠州时住在金山湖附近,当时还没有金山大道,住所附近一片荒凉,周边零散分布着服装加工、玻璃加工、家具加工等粗加工厂,工人也不多。

  李普亮做过相关调研,当时惠东制鞋作坊产品制作简单,粗加工、门槛低、从业者技能不高。如今,由惠东政府牵头,惠东鞋业与惠州学院旭日广东服装学院合作成立的“惠州学院惠东时尚创意学院”正在积极建设中。过去“一把锤子、一把扳手、一桶胶水”的劳动密集型手工作坊,正在悄然升级成长为“中国时尚女鞋之都”。

  这正是惠州工业产业发展的一幕缩影。“惠州早期工业基础薄弱,加上外资初引入,出现‘饥不择食’的现象很正常,大钱暂时赚不了,就先赚小钱嘛!”惠州市政府顾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解释,地区产业的发展总会经历“饥饿期”和“减肥转型期”,不应该戴有色眼镜看待这类粗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际上,惠州对劳动型密集型产业的承接与当时全国产业的大环境息息相通。

  “不仅是惠州,当时的深圳、东莞,乃至全国都面临这种低端产业承接的情况。”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院院长胡刚介绍,改革开放初期,承接外来低端产业以促进发展的举措,与其说是形势所迫,不如说是顺势而为。惠州就依靠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制造业,大力发展了服装、电子、纺织等轻工业为主的外向型工业体系。

  “产业的发展不是跳跃式,而是梯度式的。”胡刚回忆,20世纪80年代美国熊猫汽车项目落户当时的惠阳县,是规模极大的外商投资项目,最终却不了了之。“这与当时不够成熟的营商环境密切相关,但熊猫汽车厂的失败教训,也为惠州后来的产业转型提供了经验。”

  

  协同创新 当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新基建项目落户惠州,与本地的产业如何共存,又会给惠州带来什么?丁力曾多次参加惠州的城市规划工作,对惠州了解颇深。他建议,从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定位”入手,分析、权衡、确定好惠州产业在大湾区产业集聚地的确切定位:“大湾区的高级科创中心位于创新链的后端,重点在于协同创新,惠州在其中充当的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角色。”

  “惠州目前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可能性不大,利用好深圳、广州的创新优势,做好创新成果的转化,会是一个好的切入口。”丁力直言,惠州的R&D指数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较低,这一指标在珠三角地区排名较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丁力强调,科技创新切勿好高骛远,惠州要量力而行,立足当下,充分利用、转化好深圳、广州的科技成果,做好创新协同工作。  

  “现在的数据中心、5G基站不见得比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高级,数据中心只是资源库,是前台,更核心的技术还是在深圳后台。”丁力认为,产业升级意味着脱胎换骨,需要专业人才、专业模式、专业机制整体的汇总,不是单纯引入资源库或承接产业就能做到的。 惠州市委党校科研部副主任、副教授黄忠平也认为:“‘新基建’的优势需要经过时间沉淀才能得到展现,吸引更多企业项目落户才是王道。”

  “说到底,产业的发展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自身的内部驱动。”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深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克科表示,开放的营商环境在吸收优质企业的同时,也会倒逼企业创新升级。他建议惠州尝试构建出自己的产业链内环,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尤其要理清自身产业定位,借助毗邻深圳的区位特点辐射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