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博罗马嘶市场内,交易火爆 |
村民穿梭在博罗马嘶圩市场内 |
博罗马嘶圩店铺精细的窗花 |
过去的赶圩,赶的是一种生活,既繁忙又快乐。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如今圩市消失在高楼林立的钢筋水泥丛林中。许多人熟悉的博罗马嘶圩,将那种温婉的乡情深深地融进大家心中。历史在变迁,老圩已远去,但依然有许多值得留恋和珍惜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回味、咀嚼。 马嘶村,位于博罗县园洲镇,地处珠江三角洲小区外缘的江河,于沙河出口处,即东江与沙河交汇处,水陆交通便捷。水运东江航运上达惠州、河源,下经石湾至珠江口,出海沿珠江可至广州;东与博罗县龙溪镇相连,北靠岭南第一山——罗浮山。 一提到马嘶,人们脑海中闪现的除了博罗马嘶村40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晚期贝丘遗址、具有典型明代岭南建筑特色古村落外,就是马嘶圩。 安全着想新建马嘶市场 听村里九十岁老人林叔说,1957-1958年由于各种原因,马嘶圩解散,原有的店铺和卫生站仍保留。几番变迁,马嘶圩盛景不再。 大约在1980年,原籍马嘶村的香港富商陈成稳,捐款重建马嘶圩。以前马嘶村民去赶圩,要跨过一条摇摇欲坠的木桥才到马嘶圩,雨天十分危险,为安全起见,村前的祠堂空地上建起了马嘶市场。 改革开放后,马嘶村先后引进了多家外资企业,再加上外来员工的涌入,附近数万人口,全在马嘶圩消费。马嘶村委于1994年在村旁的县道博园路建了一个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商贸市场,服装店、粮油店、茶楼、杂货店,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如今的马嘶市场把马嘶圩繁荣昌盛传承了下来。 客商如云形成“马嘶圩” 公元约1215年,陈氏先祖迁居韶关南雄,后又迁居东莞常平。陈氏祖先陈中位是名骁勇善战的将军,战功无数。陈中位去世后,他的一匹战马不时哀鸣。一天,陈中位的儿子陈子贵带着孙子陈墩实骑着这匹战马闲游。突然,战马朝东江奔驰,在东莞与博罗交界处停下,马匹两蹄直立,昂头嘶鸣,意似于此定居繁衍,故得名“马嘶”。 马嘶圩临江而居,地理位置优越,江上往来的商船客商络绎不绝,聪明的马嘶村村民把富余的农副产品摆在江岸卖,吸引了来往的商船货商登岸选购,很快,马嘶圩形成了购销的中转站,商业开始繁荣。园洲公社也把邮政局、银行、旅馆、卫生站等设施相应搬到马嘶圩。 “三日一圩”变“全天候卖” 旧时物资流通不畅,想购买日杂用品需要等待“圩日。”博罗马嘶圩逢每月3日、6日、9日都是圩日。 每到圩日,全镇各村的村民以及附近乡镇的村民蜂拥而至,来马嘶圩采购日需、日杂品,基本上所有的交易都会在圩上完成。那时的马嘶圩到处挤满摆卖的商贩,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叫卖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现今,传统“三日一圩”不复存在,日杂物品开始全天候在集市摆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新的农贸市场建成,老圩狭小的空间不再能满足人们需求,一些人陆续搬出老圩,原来古色古香的建筑渐渐沉寂…… 不过,时代虽已变,博罗马嘶圩的昔日风采依旧可寻。马嘶圩内的百货店仍与当年一般,门侧边留个窗口,以便摆卖货物,虽然木门紧闭,依然可以遥想当年买卖热闹情景。 在旅馆门前,同行的大哥伸手指一下东边一间房子说,那间是中国银行。大哥介绍,那是园洲公社唯一一间银行。 马嘶圩内,除了茶楼、银行、医疗站、旅馆,一些商铺仍保持原貌。老圩原居民基本都已搬迁,但仍有几户人家扎根老圩,大约是割不断的老圩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