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被误读的三伏

来源:羊城区域     2020年07月24日        版次:ZHA16    栏目:    作者:朱辉

    

  □朱辉

  

  六月下旬,天气刚开始有点热,我们社区网格群里就有人开始炒作“三伏”了。他们说今年夏天会特别热,因为三伏天有40天之久。接着便开始宣传省内某山区的民宿,说那里山清水秀,夏季温度不足20摄氏度,是避暑最佳选择。如果有意向,可以联系他们。

  在商言商,他们的话没几个人当回事。然而前几天,某电视台气象小姐居然也这么说。她倒没有确定今夏会比往年热,但说今年“三伏”有40天,比一般年份多10天。然而在我的记忆中,事实好像并非如此,于是去查阅资料,果然发现给气象小姐写文案的人可能不专业,闹出了这么个小笑话。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伏”的意思是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伏”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相配合决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中伏的开始日,立秋以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根据这样的算法,假如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出现庚日,则中伏为10天,否则中伏为20天。实际上大部分年份“三伏”都有40天,下一次出现“三伏”30天要等到2031年。可见今年没有什么特别,只是许多人并不留心以往每年“三伏”天数,所以人云亦云。

  这么容易查证的事情,都会广泛地以讹传讹,可见我们平日生活中,不知不觉也许传播了很多谣言。不经意中因为想当然,也可能无恶意地编造过一些谣言。凡事只怕“认真”二字,我们真该学学德国人的严谨生活态度,平日多一些较真精神。

  那么,从“三伏”天数和分布时间段,可否预测出今夏热不热?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三伏”概念提出的年代,距今已经相当久远,气候早已发生了巨大改变。而且“三伏”对应天气,在古代似乎也只适用于中国北方中原地带。同样的“三伏天”,海南与黑龙江就完全不是同一景象。

  具体到如今我所在的江南地带,夏季会不会很热,最直接地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梅雨季的长短。今年梅雨持续40多天,为本世纪最长,因此热得比往年晚。二是副热带高压强度。今年七月“副高”一直偏弱,所以出了梅,酷暑也没有立刻杀到,据说7月30日以后才会出现极端高温,这比大多数年份晚了约20天。第三个因素是台风。夏季如果有几股一路北上的强台风,酷暑就会出现几个间歇期,这个夏天就不会太热。有时一股北上的台风也没有,持续热上三四十天便不可避免。

  假如看看“三伏”“三九”的“排班表”,就能预测酷暑严寒,那气象局的专家们早就失业了。关于“三伏”,理解起来其实并不复杂,然而不少人懒得去琢磨,于是常常被一些错误信息误导。也许有人觉得这是闲事,被误导了也不打紧。然而一旦养成了不动脑筋、人云亦云的习惯,很容易在其他方面遭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