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考学霸特质:自律+责任感+思维方式+家长榜样

来源:羊城区域     2020年08月13日        版次:FA15    栏目:    作者:蒋隽、曾颖仪

     黄睿彬

     张沐阳

     谢果伊

  文/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实习生 曾颖仪

  图/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蒋隽

  

  8月10日,广州中考放榜,总分平均分为574分(不含政策性加分),较去年提高近19分,高分段、中分段考生人数比例明显提升。今年全市750分以上的高分学生有300多人。11日,高分段学霸陆续亮相,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7位高分考生,深挖学霸“秘笈”,总结“学霸”特质,寻找传说中的“起跑线”。

  

  自律:有规划,高效利用时间

  

  学霸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几乎是家长们永恒的“哈姆雷特”之问。记者分析7位同学发现,天资固然重要,但他们无一例外都很自律,对自己有要求的学生,课堂充分吸收,时间利用高效。

  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以下简称“省附”)的黄睿彬被同学称为“学神”,中考768分。他的学习就很有计划性,结合巧学和活学,一周五天,每周二、周四下午课程结束后跟小伙伴一起结对学习,周一、周三傍晚打篮球一小时。每天完成一套语文和思政的卷子,周末加练作文和小论文,日常找老师面批。周末花半天用于兴趣爱好。

  同样来自省附、769分的张沐阳是一个很注重效率的人,“在对的时间干对的事”,早上记忆力充沛的时候背古诗文;傍晚思维能力强,难题就放在傍晚六七点时做;晚上9点多后,用来整理一天的学习知识点,与同学讨论相关知识点,“争取每天学有所成,遗忘率也会大大降低”。

  张沐阳还会根据老师讲的内容,制定今天或稍后几天的学习计划,每天必定会进行语文阅读,数学思维训练,英语语法完型训练,政治课本阅读,每周有一个复习计划,周末根据实际情况再查漏补缺。

  省附765分的谢果伊,最让班主任印象深刻是:“上课的时候永远坐得很端正,注意力一直集中,课堂参与度非常高。”

  几乎每位学霸的老师评价他们时,都提到课堂专注、效率高。“有的同学在老师讲简单题时可能不太认真听,但黄睿彬不会,依然非常专注。”班主任老师说。

  

  培养思维方式 “打破砂锅问到底”

  

  智商天生,但思维方式可以后天培养。几位同学思维方式上都体现出讲逻辑、爱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的特点,同时勤学好问,坚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广州天河汇景试验学校的李衍志中考756分,是“数学狂人”,他特别喜欢做数学压轴题,把全国各地的中考真题的压轴题都搜来做了一遍。他要求自己一周要刷三套数学卷子,每天要做两道压轴题,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要在校内完成。他认为,数学的学习中,做好错题本比较重要。

  “其实各学科是相连的,理科思维融入理科,文科思维融入文科。一题多解不稀奇,培养多题一解的思想更可贵,分类、总结、分析,对解题方法的分析是对思维更大的考验。” 黄睿彬说。

  几位同学都提到,不懂的问题、知识点一定要弄懂,“打破砂锅问到底”,问老师、跟同学讨论都可以。

  

  责任感:对自己及他人负责

  

  学霸专注学习,并不等于只看得见自己,学习好是他们对自己负责,同时,也有为他人负责的责任心。

  “我这么矮小的人,当了体育部长,每天要记录同学跑步打卡,自己也得跑好啊。没想到养成了跑步习惯,跑步让自己更放松、更从容地学习。”汇景试验的赵桐同学中考757分,是校团委干部、班级体育部长、街舞高手、班级活动主持人,他笑说自己的体育是被“逼”出来的,团委工作锻炼了他学习的专注度:“尽力而为、高质量地做好团委工作,学习的时候则专心学习不想工作,另外主持锻炼了我考试时的临危不惧。”

  赵桐选择的高中是华附,原因是体谅妈妈:“家住在黄埔,妈妈送我上学9年很辛苦,所以高中报了华附,自己坐地铁上学,不用辛苦妈妈了。”

  李衍志的数学成绩并不是一直拔尖。初一第一次数学考试,满分110的试卷他只考了79分。这时,数学老师选择他做课代表。“担任数学课代表鼓舞了我,培养了我对数学的兴趣,是兴趣驱动我去学习。”李衍志说,“我喜欢数学对思维的锻炼和解开难题的成就感。”

  黄睿彬是学习委员,刚开始对于担任班干他有所顾虑,怕耽误学习,但被班主任说服。“疫情期间,他一个人协助我管理10个小组,登记同学出勤、上课表现、作业统计等,每晚做一个小总结,发到家长群。那段时间,他也稳稳地拿到年级第一。”班主任说。

  

  为兴趣学爱好 减压好帮手

  

  牛娃们生活中不是只有学习,他们有丰富的业余爱好,而且享受其中乐趣。兴趣爱好对他们减轻学习压力,放松精神也有很大帮助。

  汇景试验的邓志云中考考了778分,他从五岁开始学钢琴,一直把弹钢琴当成自己的兴趣坚持到现在。邓志云笑着表示,弹钢琴是自己课余时间的一个自娱自乐的项目,也是平时舒缓压力的方式。在时间紧张的时候,每个星期弹一个小时,不紧张的时候,每天弹半小时。他在学校合唱团担任钢琴伴奏,参加市、区合唱比赛,都拿了一等奖。同时也是天河区少年宫摩天团男童合唱团的成员。

  张沐阳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学围棋,一直到小学六年级。曾经在全国百人杯比赛中,拿到53名。六年级拿到业余五段的证书。中学后,他迷上了无线电通讯,初一就获得无线电通讯比赛全国三等奖。在张沐阳看来,两种兴趣爱好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需要耐着性子,不能一蹴而就。

  黄睿彬曾蝉联三年校运会100米亚军,是吉他高手、班级文艺汇演表演主力、班级篮球队主力,喜欢民谣,曾在吉他竞赛中弹奏beyond的《海阔天空》。

  

  不盲目“进补” 有选择地拓展

  

  如今没上过培训班的孩子凤毛麟角,记者采访的好几位牛娃却表示,几乎不上补习班,有的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地到校外进行一些拓展。

  汇景试验750分的邬缘远从来不上补习班,每天都早睡早起。即使是初三,也从没超过晚上10:30睡觉。

  从小学到现在,邓志云从来没上过校外的学科培训班。志云的父亲告诉记者,他非常赞同孩子班主任张建新老师的观点:学校和家长要去做的就是挖掘学生的潜力;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像火箭发射一样,学校和家庭要做的就是“点火”,让火箭升空。

  赵桐的父亲坦言,孩子曾经到校外补习机构学习过,但后来算了一下“成本”:来回两小时,上课一小时,一次就花掉三个小时,最后觉得还是提升孩子的自学能力、在家里学习比较好。

  

  言传身教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几位牛娃的家长都不是通常印象中对孩子要求高、事无巨细管教严格的家长。相反,家长们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足够的自由。

  缘远妈妈称,自己的上班比较规律,周末就是雷打不动的休息。她问过孩子要不要上补习班,如果上,她可以送去,但不会陪着她,“因为我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省附765分的谢果伊说:“爸妈都是大学老师,他们对待工作都非常认真,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

  邬缘远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临字帖,一直坚持到现在,从未间断。缘远妈妈告诉记者,她曾经“身体力行”陪练:“我跟孩子说,我可以陪着你一起练,如果你没写完,我帮你写。结果孩子很自觉,从来没让我替她写过。”

  在课余时间,黄睿彬经常和父母一起去做志愿者工作。黄睿彬对父母的评价是“灵魂伴侣”:“周末回家,晚上睡觉前,我跟父母都会聊天,他们很尊重我的想法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