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张知干(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为人民做学问,做人民需要的学问

来源:羊城区域     2020年11月27日        版次:ZXA16    栏目:访谈    作者:

    

  张知干在活动致辞时指出,本次活动是广东社科界打通理论宣传和社科普及“最后一公里”的探索创新之举,是广东社科人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实际行动。

  他指出,自《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实施以来,我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参与下,在全省社科界的共同努力下,社科普及各项工作硕果累累,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科普及活动,建立了一批功能完善、作用明显的社科普及示范基地,推出了一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优秀社科普及作品,形成了一系列健全完善的社科普及制度安排,涌现了一大批热心社科普及事业的专家学者和工作者。

  羊城晚报: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广东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有什么特点和创新?

  张知干:广东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是《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确定的年度例行工作,也是省社科联打造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品牌。

  以前的主题日活动都是在省城广州举办,今年我们进行了一些创新。一是活动地点的创新。活动现场搬到全省首个村一级省人文社科普及示范基地——侯村,搬到最基层的地方来,搬到基层群众身边,目的就是要打通社科普及“最后一公里”;二是活动内容的创新。活动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来开展,以脱贫攻坚为主题,邀请文艺界、法律界、医学界的专家学者来村里给乡亲们表演节目、科普法律和防疫知识,让农村百姓也能享受到文化大餐;三是活动方式的创新。配合活动在侯村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家庭和新乡贤评选活动,发动老百姓评选身边的先进典型,并给他们颁发牌匾,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张贴在乡贤祠内,以弘扬新风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这次活动也是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的一次新尝试。

  羊城晚报:目前广东社会科学研究与普及工作如何体现岭南文化的特色?

  张知干: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已越来越成为增强地域经济竞争能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岭南文化作为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既具有地域文化的共性,也有着独特而鲜明的个性;既完整保留了华夏农耕文化精髓,又融入了海洋文化的元素,具有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务实性等特点。广东社科界研究和普及岭南文化,应当重视岭南文化既保持自信又借鉴他者、既对外开放又守护传统、既务实又超越、既自立又多元等特性,充分发挥岭南文化在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奋进力量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推动我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精神文化动力。

  羊城晚报:您认为,学者该如何处理好做学问和服务大众的关系?

  张知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习总书记的话为我们指明了根本方向。

  一是要为人民做学问。要坚持人民立场,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解人民之所困。用群众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道理,帮助群众解疑释惑、纾困排难,进而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要做人民需要的学问。要不图名、不求利,坚持真理、坚守道德,认真负责、敢于担当,研究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把学问写进人民群众心坎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拿出“接地气、冒热气、赢人气”的研究成果,向人民群众奉献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精品力作;三是要从人民当中吸取智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才是我们做学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群众中调查研究,要了解人民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为群众解疑释惑。

  羊城晚报:当下社会科学普及工作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张知干: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移动通信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介已成为人民大众接受信息的主要通道,这给社科普及工作带来了传播模式、内容供给等方面的新挑战。

  尤其是青年一代,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如果缺少科学思想的武装,缺乏人文精神的滋养,人们就难以分辨形形色色的伪科学、反科学的东西,甚至会迷失方向。因此,加强社会科学普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文社科素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正确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就显得尤为迫切。

  但是,危机中也育新机。科技的发展给社科普及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新机遇。我们要积极利用多媒体融合、信息数字化传播技术,不断创新社科普及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通过采取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推出有吸引力、说服力且感染力强的社科普及作品,增强社科普及的实效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