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乡间田园里的客家风情 陈昀孜供图 |
![]() |
改造前的惠阳秋长茶园村,处处是残垣断壁 陈昀孜供图 |
![]() |
改造后的惠阳秋长茶园村 陈昀孜供图 |
![]() |
荒废的农田变成游客体验田园采摘的菜园 陈昀孜供图 |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丽媛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日前,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奋进号角。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 。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2月25日举行的中共惠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扎实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着力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政策纲领振奋人心。
近年来,乡村振兴的成果在鹅城大地遍地开花:“空心村”成田园休闲网红打卡地,贫困村摇身一变成生态温泉度假胜地,撂荒的农田被打造成田园体验区,荒废的村屋成为文创展厅,贫困户开起了民宿,做起了农家乐,美丽乡村逐渐成为远离喧嚣、休闲放松、沉淀记忆、人心向往的地方。
进一步提升乡村颜值
多元运营盘活当地特色资源
2月24日,记者来到惠阳区茶园村,走在乡道上,看见的是一幅青砖黛瓦、游人如织的静好画面。成片客家围屋建筑被改造成别致的轻奢民宿,乡韵十足;各式农家菜园错落有致,引得不少游客挽起裤脚体验田园农耕。
很难想象,三年前,这个村子仍是一个寂寥破败的“空心村”——断垣残壁、杂草丛生,除了一批留守老人,几乎人迹罕至。
“以前茶园村基本没什么人,到处是濒临倒塌的村屋,大部分村民都外出打工经商,只剩下少量留守儿童和老人。”茶园村村民李阿姨介绍,政府引进碧桂园文旅项目后,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村子“颜值”美出了新高度。
2018年3月,惠阳区人民政府与碧桂园集团签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市场化模式改造茶园村,村民通过出让空置房屋和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文旅项目 “秋长谷里”的建设和运营中。两个月后,惠阳区秋长街道茶园木公幌村项目示范区完成全面改造,当地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有了初步成果。
如今,昔日寂寥冷清的“空心村”摇身一变,成为集精品民宿、客家传统菜馆,亲子营地等多元业态为一体的网红村,每到周末,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游客都选择到此休闲娱乐,体验远离都市喧嚣,游玩于乡间田园的乐趣。
“我们在惠阳秋长的美丽乡村实践中,充分吸取了其内在的文化元素和底蕴,通过复原加提升的方式,将客家风情建筑和田园风格融合起来,并通过多元化运营盘活当地的特色和资源。”谈及乡村改造的思路,碧桂园惠州区域文旅公司总经理杨斌表示,“颜值”的提升只是茶园村蝶变的其中一个表现,随着秋长谷里人气旺起来,陆续有村民选择回村就业创业。
乡村旅游带动新业态
贫困村搭上脱贫“快车”
“乡村振兴不是单纯的改造基础设施,而是要真正解决乡村缺乏产业支撑,人口外移等关键问题。”杨斌表示,要吸引更多人参与乡村振兴,丰富乡村产业业态,才能为乡村带来根本的变化。
实践证明,新产业、新业态是农民走向脱贫致富的“密码”,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引擎。惠阳秋长文旅项目充分利用了乡村资源和特色, 从无到有促进了乡村业态多元化发展。可以说,茶园村的蝶变是惠州结合文旅融合思路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新业态如何引领乡村振兴?惠东县白盆珠横江村的“逆袭”之路给出了答案。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惠东县白盆珠镇委员会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据介绍,白盆珠镇注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昔日的省级贫困村横江村,从无人问津的小山村,蝶变为乡村休闲旅游网红打卡地。
若将时针拨回到2017年以前,横江村是另一番景象:位置偏僻,缺乏支柱产业的横江村建档贫困户多达52户,村民普遍靠种地为生,效益低下,还面临人口外流的局面。
近几年来,横江村的生态温泉、白马河畔景观、特色民宿、格桑花海等元素在珠三角走红,这个偏远的村庄依托多元化的精品乡村旅游资源,踏上了旅游旺镇之路,并持续撬动着新兴旅游业态发展。一方面,温泉+康养特色小镇的定位吸引了多方资源要素流入,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村民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借乡村旅游的“东风”做起了生意。
据村民钟大叔介绍,近几年来,横江村开民宿、做餐饮农庄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也在村口道路旁经营农家乐,种植了草莓、火龙果、百香果等供游客自助采摘。
茶园村、横江村的发展实践证明,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因地制宜推动乡村产业兴旺,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激发农村活力,吸引人才、资金、资源进入农村。
用现代农业兴村强镇
龙门打造省级丝苗米产业园
2021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精细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惠州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阵地之一,龙门县凭借生态资源禀赋脱颖而出。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龙门的特色农产品在珠三角地区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中,龙门大米、麻榨杨桃、三黄胡须鸡均获得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农产品品质与产地自然条件息息相关,龙门的山泉水、空气负离子、富硒土壤等生态优势显著,在生态旅游的带动下,特色农产品逐渐打开了消费市场。”惠州市政协委员,龙门县云鹏双丰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俊鹏对龙门特色农业的崛起深有感触。
他认为,农业是第一产业,龙门大米等农产品单靠传统的种植产销模式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潜力。要进一步打通土地、技术、资金、品牌等产业要素和资源,才能高质量发展精细农业,实现农业兴村强镇。
2019年,龙门县出台的《龙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工作方案》提出,到2023年前,通过实施“二十百千万”工程,使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更加合理、特色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以绿色、生态、精品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如今,特色农产品品牌、产业兴旺示范村、特色种植基地在龙门百花齐放。
据刘俊鹏介绍,龙门县正以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建设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丝苗米省级农业产业园核心区主要以龙城、平陵、龙田为主,总面积460多平方公里,重点打造成集聚加工、科研创新、生产示范、休闲旅游等综合功能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如何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刘俊鹏表示,关键在于结合农业和旅游两大优势产业。近年来,龙门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深入挖掘并整合旅游资源,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龙门县接待游客5305.7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0亿元,由此,将游客转化为顾客,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
他介绍,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将建设丝苗米博物馆,向游客推广农业文化、农耕文化,同时打造全透明的自动化生产线,向游客全方位演示从谷到米的加工流程。值得注意的是,加工区将设体验区域,游客沉浸其中体验种植、加工环节。这样一来,能打通农业和旅游业,促进“大山经济”迸发更多能量。
近年来,惠州将农业农村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阵地,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把“三农”短板变成“潜力板”,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如今,惠州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明显成效。放眼大山间、大海边,各具特色的富民兴村产业正蓬勃发展,越来越多曾经贫穷、落后的乡村迎来蝶变,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