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泉(中)戴着奖章与鹤山驻龙州工作组同事合影 |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朱强 谭耀广 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后,江门鹤山市副市长杨海泉回到鹤山稍作休整,又要踏上前往广西崇左龙州县的旅途。对于荣誉,杨海泉谦虚地回应:“这都归功于鹤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贫工作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回顾三年多的扶贫协作,“用心、用情、担使命”成了他工作中的座右铭。 用心筑就“龙州速度” 杨海泉至今还记得,2017年9月7日早上,他与江门三区一市其他对口扶贫工作组成员一道乘车出发前往崇左。此时,距离他接受对口崇左扶贫协作任务还不足24小时。当晚8时多到达崇左之后,杨海泉才知道,他要到崇左龙州县挂职。而在当时,作为广西国定贫困县脱贫摘帽的“第一炮”,龙州的“摘帽”工作已经进入了百日攻坚的最后冲刺阶段。当晚11时,杨海泉就赶到龙州开始工作。这一天下来,没有一刻能够休息。 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任务在等着杨海泉。“距离脱贫摘帽只剩3个月左右的时间,当地搬迁安置点的建设却远远滞后,10余层高的住宅大楼还有不少没建起来。”这不仅是广西国定贫困县脱贫摘帽的“第一炮”,也是粤桂两地“携手奔小康”扶贫协作的“第一炮”。责任重大,杨海泉和同事们决定住进建设现场,想方设法加快建设进度。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建设现场,杨海泉要求建设方根据不同的施工点位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又分不同班次,按照24小时轮流施工的方式不断加快进度,“换人不停工,1天当3天用。”同时为节省时间,施工的水泥也用上了速干水泥。在那段时间,杨海泉和同事们盯着施工现场,一刻都没有离开。三个月后,崭新的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如期交付。龙州当地的干部赞叹这是“东部速度”。而杨海泉则说,这是用心对待扶贫工作促成的“龙州速度”。 用情激发脱贫动力 建设易地搬迁小区、援建医疗及教育设施、打造特色产业……随着工作逐步开展,鹤山工作组的努力逐渐得到回报。原先对扶贫协作有疑问的当地干部群众,也掏出真心,感谢这群来自鹤山的扶贫干部。 这其中,龙州残疾人就业问题的解决过程,就记录了鹤山干部与龙州群众最为真挚的情感交流。 在扶贫协作中,杨海泉对于当地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始终挂在心上:“他们在当地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只能靠着家里支持生活。长时间下来,周围的人看不起他们,他们总感觉自己是没用的‘废人’,心里都很压抑。”为了解决当地残疾人的就业,杨海泉与鹤山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尽力协调。 2017年11月15日,鹤山驻龙州工作组组织的广西第一次针对贫困地区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在龙州举办,许多残疾人到场后获得了人生第一份正式的工作。杨海泉记得,不少残疾人拿来自家种的甘蔗和自己做的手工艺品,前来向工作组人员们表示感谢:“他们十分动情地说,能在车间里工作,这种待遇简直就像在做梦。” 这样的招聘会,在龙州先后举办了5场。50多名残疾人实现了固定就业,不仅拿到工资养活了自己,也改变了身边人对他们的看法。 而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辛勤劳动增收脱贫致富的故事,也激发了当地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成为开启龙州“扶贫、扶志”大门的“钥匙”。近年来,鹤山市帮助龙州打造特色产业和经济载体,建设扶贫车间11个,为5万多名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平台,在当地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不仅真脱贫,也打开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掌握了技能,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担当使命不负重托 在龙州工作期间,杨海泉一直谨记“龙口所需、鹤山所能”的原则。鹤山在兼顾自身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精锐出战,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用于龙州的扶贫协作。 同时,在距离龙州800公里的家乡鹤山,杨海泉和同事们的家人对他们每一次的回家都翘首以待。一边是脱贫攻坚的使命,一边是家人的期盼,作为党员,杨海泉以身作则,选择了先公后私。同事们说,在建设易地搬迁小区时,杨海泉曾到佛山协调小区所用的电梯建设进度。佛山与鹤山仅一水之隔,西江对面就是自己的家。但杨海泉完成协调工作后直接回到了龙州,“过家门而不入”。 杨海泉说,人都是有情感的,谁都无法真正放下家庭,但既然接受了这份光荣的使命,就得干点事情,“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不枉岁月”。 在龙州工作时,每年的清明,杨海泉都会带着工作组的同事来到当地的戍边烈士墓园,为来自江门五邑地区的烈士们扫墓,“通过缅怀这些乡亲们,我们希望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是为什么来到龙州,要为当地的老百姓干点什么,才不负这三年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