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小小邮品见证百年党史

惠州民间集邮文化繁荣 “10后”加入集邮大军

来源:羊城区域     2021年04月02日        版次:ZHA14    栏目:城市记忆13    作者:李海婵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反映惠州风情的明信片,照片为20世纪初的惠州府城大东门,是传教士乘船从东江逆流而上经过惠州时所拍

     学生制作完成贴片后十分喜悦

     吕小强制作的贴片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马勇  陈骁鹏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实习生 唐源泽

  

  最近几天,惠州集邮爱好者吕小强正修改完善邮集《四渡赤水战役》。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由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主办的“建党百年”主题性全国邮展将于本月底在上海举行。其中,《四渡赤水战役》是惠州唯一入选的邮集。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惠州市集邮协会计划开展一系列“集邮进校园”活动。

  邮票方寸之间包罗万千世界,也被称为国家名片。百余年来,惠州人文风景屡屡登上国家发行的邮票,曾助力惠州在国内外声名大增。随着时代发展,手写通信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包括邮票在内的邮品物件依然承载了数代人的记忆。至今,惠州民间集邮爱好者数不胜数,集邮氛围热烈,从耄耋老人至黄口小儿,从未断层。

  

  方寸邮品见证百年党史

  

  作为惠州集邮界的资深发烧友,吕小强十分留意党史题材的邮品。采访当天,他特地带了很多珍藏的邮集。记者看到,每一册邮集都用蓝色的文件夹装着,整洁美观,细节可见用心程度。

  其中,邮集《四渡赤水战役》共16个贴片,由邮票、邮资封、实寄封、明信片等110多件邮品精心编组而成,分为《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走向新的胜利》4个章节,再细分为若干个小节。“四渡赤水战役在长征中意义重大。”吕小强讲起历史,滔滔不绝。

  在每一个贴片上,都附上了故事背景及邮品信息,可读性强。一翻开,鲜活的一幕幕历史仿佛发生在眼前。在《遵义会议》系列邮票中,上半部分选用了黎平会议会址、猴场会议会址等地的邮票,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人物邮票,下半部分组合了两张邮资明信片,在遵义会址的明信片上贴有邮票,并盖有遵义当地的邮戳。

  难得的是,其中一张邮资明信片还是罕见的错版。“错版是非常有收藏价值的,邮友喜欢收藏我有他无的邮品。”据内行人士评价,这一邮集要素齐全,编组规范,独具匠心。

  另一个作品——邮集《让党旗高高飘扬》更是分量十足,里面的邮品是吕小强近50年集邮生涯的心血结晶,由450多件邮品组成80张精美贴片,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风雨历程,图文并茂,色彩鲜明,整体编排变化有致,引来在场的邮友不约而同起身观看。

  在《党徽和党旗的象征和标志》章节,可看到6张不同时期发行的纪念邮票,可直观清楚地看到,党徽党旗由一开始的“镰刀斧头”是如何演变至如今的“镰刀锤头”的,邮票记录并呈现了这一变化过程。该邮集还收录了不少外国发行的纪念邮票,让邮集看起来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邮品来学习党史,更为生动有趣。《让党旗高高飘扬》曾在惠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展出,引起关注,大批学生及教职工驻足围观,加深对党史的了解。

  记者了解到,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惠州市集邮协会正在策划设计主题邮品,启用纪念邮戳,同时计划举行集邮展览,进校园开讲座、沙龙等活动。

  

  惠州名人屡登国家邮票

  

  集邮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中国集邮的初始阶段是晚清时期,而惠州水陆交通方便,商业繁荣,通信历史尤为悠久。据明清《惠州府志》《归善县志》记载:早在明洪武初年,惠州就建有欣乐、平山、平政、水东、苦竹等五个水马驿,传递官家邮件。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惠州邮务局在水东街成立,至今刚好120年。

  集邮爱好者梅焕裕认为,惠州集邮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民初。据其回忆:上世纪70年代,他曾在朋友家中看到过一本邮册,其中的大部分邮票和实寄封都是清朝和民国初年的。据该朋友介绍,这些邮册是他曾祖父传给他祖父的。推测起来,他曾祖父在清朝末期就开始收集邮票了。可惜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这些邮票丢失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已发行的人物邮票中,惠州名人熠熠生辉。最早出现在邮票上的惠州人是廖仲恺和邓铿。1932年8月13日(民国二十一年),中华邮政发行的民普13北平版烈士像邮票中,同时出现了这两位惠州人,一时传为佳话。这套邮票发行后,又通过加盖改值,在全国各地邮局流通使用,惠州人的形象第一次通过邮票走向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原邮电部于1987年4月7日发行了一套编号为J137《廖仲恺诞生110周年》的纪念邮票,邮票第一枚是廖仲恺的头像,第二枚为廖仲恺及夫人何香凝图像。这套邮票的发行,使廖仲恺成为第一个两度荣登国家名片的惠州人。此后,国家邮政部门还陆续发行了叶挺、廖承志等惠州名人邮票。

  除人物邮票外,许多人文地理、风景名胜等与惠州文化相关的各种邮资品也陆续发行。1990年10月9日发行的风光邮资明信片YP8《广东风光》,全套10枚,其中一枚为《广东惠州西湖》,这套明信片发行后曾令当时的惠州声名大增,很多国人正是从这套明信片上了解到惠州也有个美丽的西湖的。

  集邮爱好者王仕伟手头有一件特殊的邮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反映惠州风情的明信片。据介绍,这是约20世纪初,瑞士巴色会发行的“惠州府城大东门”明信片。这张明信片的原始照片是传教士乘船从东江逆流而上经过惠州时所拍摄的,镜头定格下了晚清时期的惠州古城——东江浮桥上人来人往,三层高的东城门依江而立,气势恢宏,远处矗立着文笔塔。

  

  集邮爱好者更趋年轻化

  

  集邮曾掀起多次高潮,承载着数代人的记忆。现如今,惠州集邮文化依旧繁荣,王仕伟介绍,惠州市集邮协会共有3000多名会员,这当中有一群堪称“铁粉”的中坚力量,“他们都会培养孩子的集邮兴趣,接力去集邮”。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之下,虽然现代人很少写信了,但集邮队伍并未断层,上至90岁老人,下至“00”“10”后,老中青少皆有,年龄跨度很大。

  集邮文化丰富,领域广泛,邮票能从多侧面反映社会风貌。“但作为一名集邮爱者,仅仅收集邮票是不够的,与集邮有关的封、片、戳都是收集与研究的对象。”集邮爱好者刘鄂平介绍,在集邮界有句行话,叫做“集票不集封,到头一场空”。因此,平时集邮爱好者们会千方百计收集相关的邮品,经常互换互寄,到各地“跑戳”。“跑几十公里,只为抢时间盖上当天的邮戳,有时候到了邮局却发现关门了也是常事,每件邮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讲到这里,在座的集邮爱好者们不由得相视一笑。

  上了年纪的邮友们,大多都有着共同的集邮记忆,也有聊不完的话题。谈起最为深刻的集邮记忆,吕小强想起,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那天,国家发行面值50元的金箔小型张以及两枚邮票。消息一出,引发众多市民抢购。当天一大早,吕小强冒着大雨去中山东路的邮局门口排队买,那时门口已经大排长龙,不少人都是半夜来排队的……吕小强的回忆打开了邮友的话匣子,大家十分激动,争相发言回忆往事。对当时而言,发行价120元的一本邮折并不便宜,但仍十分难买,全市各大邮局几乎都挤满人,一时间成为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

  1999年出生的梁家鹏可能难以想象当时人们抢购邮票的热闹场景,这代年轻的集邮人却有不同的故事。别看他年纪小,梁家鹏的“邮龄”已超10年。小时候,偶然间看到精美的邮票,梁家鹏便喜欢上了,后来通讯方式越来越便利,通过邮友间互相介绍,他结识了很多来自大江南北的志同道合的邮友,经常互寄邮品,互通信息。

  相比其他大众邮品,梁家鹏更喜收集邮戳,尤其是双文字邮戳。“这种特殊邮戳除了汉文外,还刻有另外一种少数民族文字,通常在少数民族聚集区的邮局使用,现今使用双文字邮戳的民族文字有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朝鲜文、彝文及傣文等。”讲起邮品,梁家鹏显得异常兴奋。

  收集研究邮戳,也让梁家鹏了解到更多关于中国文字的知识。“像云南纳西族的邮戳含有纳西族文字东巴文,这比甲骨文还要古老。”近年来,邮品设计更加时尚,更有创意,吸引了不少像梁家鹏这样的年轻人。梁家鹏介绍,他身边年轻的邮友都比较喜欢收集创意邮品,如自带香味的、镶水晶的、贴金箔的,等等。

  “集邮是一个世界性的爱好,不受年龄限制,让人终身受益。”在集邮爱好者朱伟平看来,以前用手写通信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集邮队伍有所减退,但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规模,重要原因在于集邮文化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能让人怡情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