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老匠人改良“奔驰龙舟” 传承者探索衍生产业

东莞水乡多镇打龙舟“文化牌”大力推动创新,为龙舟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来源:羊城区域     2021年04月02日        版次:DA14    栏目:    作者:谢颖

     东江上龙舟竞渡

     龙头高高翘起气宇轩昂

     市级非遗传承人霍沃标

  

  文/羊城晚报记者 谢颖

  图/羊城晚报记者 王俊伟

  

  在东莞,每年农历五月,百多条龙舟在东江上劈波斩浪奋勇争先,岸上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龙舟活动在中国家喻户晓,龙舟精神又象征着拼搏、奋发。在龙舟制作技艺上,东莞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他们以精进的龙舟技艺和大国工匠精神,推动着龙舟文化在东莞枝繁叶茂。近年来,东莞水乡多镇打龙舟“文化牌”,大力推动文化创新,为龙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奋勇拼搏的龙舟精神,亦激励着一代代东莞人开拓进取,推动湾区都市发展日新月异。

  

  非遗文化

  500多年历史的“中国龙舟之乡”

  

  龙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岭南珠三角地区,东莞龙舟制作远近闻名,东莞中堂镇就是著名的龙舟制作基地,也被誉为“中国龙舟之乡”。

  中堂镇的龙舟制作有500多年历史,目前制作龙舟的船厂共有5家,龙舟造型主要为传统的“大头龙”,“大头龙”龙头高高翘起,气宇轩昂,形似柳叶。传统龙舟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制作工艺包括选底骨、起底、起水、打水平、做大傍、做横档、做坐板、安龙肠、上桐油灰、刨光、涂清漆、制作安装龙头、安装尾舵。一般龙舟制作周期为一周或半个月。

  龙舟的制作用料也经历过三个阶段,从民国前的格木(坚固耐用)到松木(重量减轻),再到近十多年的杉木(龙舟吃水浅、速度增快)。

  位于中堂斗朗的霍沃标龙舟造船厂,是中堂镇生产量最大的龙舟船厂,目前主要客户来自广东、福建、湖南、广西等地。记者走访看到,霍家船厂临江而建,四五名工人正在赶制一条传统龙舟。这个船厂至今还保留着超过40余年的旧龙头、旧龙船、旧龙舟制作工具,是研究龙舟历史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这里每年都会吸引10-20批次大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学习,还有龙舟爱好者、水乡各镇机关单位前来拓展实践,亲身体验龙舟制作。

  虽然现在船厂的订单数早已不如曾经的鼎盛期,但船厂的主人标叔(市级非遗传承人)仍没有放弃对于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标叔告诉记者,现代客户购买龙舟更讲究行进速度,于是他冥思苦想如何为龙舟“提速”。2012年,他研究快艇突生灵感,创新将龙船底由平底改造成为三角形,几经实验,这样的龙舟果真在水里行进更快。当年这支改良的新船,果不其然就帮助中堂一村队在龙舟赛事中夺冠。

  如今,在标叔的船厂里,挂满了来自于福建福州、东莞石龙、中堂等客户送来的锦旗,称他的船为“龙舟奔驰”。

  同所有的非遗一样,标叔的非遗技艺也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困局,可喜的是,标叔的儿子近年来回船厂接过了传承这一棒。“他学得很快,还自己捣鼓做了龙舟茶台,你看,还被人看上下了订单。”标叔指了指茶室中间那个龙舟茶台,脸上浮现着自豪的笑容。

  

  守正创新

  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枝繁叶茂

  

  古老的船厂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街头,但文化的传承却不会断线,除了标叔的儿子致力于传承创新,不少东莞本土青年也迷上了龙舟头工艺品制作。

  在东莞万江,19岁的小伙子黄智冬无师自通,“大概是从小就喜欢看划龙舟,长大以后就一直想自己制作,一路摸索就到了现在”。黄智冬说,他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看龙舟,大约是幼儿园时期就喜欢了。

  父亲喜欢看龙舟、划龙舟,儿子却爱上了做龙舟。“从小就喜欢观察不同的龙舟头,看它的样式、颜色和神态。”从幼儿园开始画龙头,直到五年级,他看到一块木头边角料,就想为什么不自己雕一个龙舟头的模型呢?就这样,一块边角料,一把美工刀,黄智冬开始了探索做“龙头”之路。

  有意思的是,龙舟头做着做着还给黄智冬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2015年,一位龙舟爱好者在微信上看到了他的作品,执意要订购4件“迷你”龙头。寄给客户后便收到了200元酬金,此后,利用暑假时间,他都能完成十多个订单,收入3000多元。

  和黄智冬一样痴迷龙舟文化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中堂镇“90后”小伙成仔更是开起“成仔龙舟模型工作室”,在抖音、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网友关注。他制作的龙舟,大大小小如同整装待发的“士兵”一字排开,色彩斑斓甚是精美。去年,他陆续完成了近百只小龙舟订单,发往全国各地。

  除了民间本土青年自发走上龙舟文化的传承之路,官方也一直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发力。在东莞麻涌开展的田园亲子文旅季之“我带爸妈扒龙舟”亲子体验活动中,亲子家庭们相聚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体验水上龙舟拔河、DIY龙舟桨彩绘、品尝特色龙船饭,感受传统习俗带来的别样乐趣和文化体验。

  在东莞中堂,为擦亮“中国龙舟之乡”名片,繁荣中堂文体事业和丰富群众体育文化生活,镇委、镇政府制定了《中堂镇“三张牌”龙舟发展规划(2019-2021)》《中堂镇文体振兴发展规划(2020-2022)》,多措并举促龙舟文化传承发展。据悉,目前该镇制作龙舟模型工艺品师傅共有10多名,为了改善现有的各类型的龙舟模型存在的产品无包装或包装不成熟的问题,中堂镇政府特邀东莞市广美文创研究院进行外观包装的设计,针对运输与展示功能设计了亚克力展示盒,不仅抗压防震,也让包装更加精致大气。

  中堂镇还率先以政府牵头,联合高校、文化创意设计公司交流合作,开发了一批龙舟文创产品,促进龙舟民俗文化产业的孵化、发展,形成龙舟民俗文化产业规模。每年镇政府还投入资金开展龙舟文化进校园及龙舟技艺培训班,发掘龙舟制作技艺好苗子,促进普及和代系传承。

  在东莞沙田,龙舟竞渡赛事推陈出新,从1996年开始,在全镇17个村配备国际标准龙舟,成立女子龙舟队,大力推广国际龙舟运动和女子龙舟运动,形成传统龙舟、标准龙舟、女子龙舟“三龙鼎力”。

  

  竞技精神

  “五风并存”的东莞龙舟

  

  传统的龙舟竞渡活动在东莞由来已久,农历五月,龙舟水涨,东莞各镇约定俗成从五月初一开始接力举办“龙舟趁景”,同时还有三年一次的“斗标”。于是每年五月初一,万江竞渡的锣鼓一响,东莞水乡地区就拉开了龙舟月的序幕,万江也被称为“东莞龙舟第一景”。

  龙舟竞渡,赛的不仅仅是体力与耐力,还要赛人的团结合作,龙舟精神是一种同舟共济、团结拼搏的精神,也是一种力争上游、奋勇当先的诠释。进入新时代,这种“敢为人先,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也成为东莞水乡继续改革开放不停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黎政文是中堂镇龙舟协会副会长,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堂潢涌凯龙龙舟队的负责人。“每年端午前两个月我们就开始‘竞争上岗’集训。”何为“竞争上岗”?黎政文解释,目前俱乐部里有80多人,年龄在18-40岁,多是潢涌村及附近的龙舟手,而参与竞赛的标准龙是22人,于是竞争从初选拔就开始了。据介绍,目前集训项目主要包括水上训练、力量训练和跑步。

  2010年,龙舟作为正式比赛项目首次进入了亚运会的赛场。目前,2020年东京奥运会(因疫情推迟到2021年举办)也把龙舟定为表演项目。去年9月,符合奥运标准的竞技龙舟在北京顺义国家奥林匹克水上公园首度亮相,并进行了下水测试,这也标志着龙舟“入奥”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竞技龙舟,外观和船体都经过了全新的设计。相比于传统的龙舟,竞技龙舟的船身更短更窄,仅需10人参赛,其中包括了8名桨手、1名鼓手和1名舵手,更符合奥运会的参赛标准。

  经过传承发展,竞技龙舟早已不是一项小众运动。东莞的龙舟赛事和相关活动众多,龙舟队也赫赫有名。1984年,东莞第一次派出运动员与顺德组成广东龙舟队参加在香港举行的第七届国际龙舟邀请赛,首次亮相就一鸣惊人,力挫群雄夺得冠军。

  上世纪90年代末,沙田龙舟队就代表国家征战世界各地,并取得骄人成绩。1998年,沙田镇男子龙舟队受国家体委委派,代表国家组队参加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等地举行的亚洲杯龙舟赛和国际邀请赛,先后夺得五个冠军,受国家体委和上级政府的通报表彰。

  于是,有人用“五风并存”来总结东莞龙舟文化现象:一是缅怀先贤,有怀古之风;二是龙舟竞渡,有体育之风;三是龙舟搭台经贸唱戏,有商贸之风;四是地方特色,有民宿之风;五是历史悠久活动丰富,有文化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