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龙岗盛平客家围屋

历史留给城市的“红色印记”

来源:羊城区域     2021年04月13日        版次:ZA14    栏目:    作者:李薇、张杰锋

    

  

  在深圳龙岗中心区龙城街道盛平社区官新合村,在城市楼宇间的“懋德世居”(官新合村老围)构成一道别样的风景。这座客家传统民居,伴随着主人官氏家族200年的繁衍生息,勤恳开拓,建立家业,融入到波澜壮阔的国家和民族的奋斗征程中,已成了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在这里,官氏余庆堂后裔官文森的家国情怀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成为官氏族人传颂的“家族光荣”。曾经,在战火纷飞的抗日年代,他身在海外心系家乡,团结十多万名侨胞参加救亡运动的故事可歌可泣;如今,乱世的枪声早已不在耳畔,但这片热土上红色的印记却永留心间。

  

  身处南洋心系家乡

  “文森队”抗日护乡

  

  官氏族人官文森的一生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两百年前,官氏祖先从梅州五华迁至龙岗,逐渐建起了官新合村,“重义厚礼、爱国爱家”的家风代代相传。清末,官文森的父亲从家乡盛平“下南洋”来到马来西亚雪兰莪古毛埠,以挖矿为生。1885年,官文森出生。虽然家境贫寒,但他自幼刻苦学习中文和英文,学业有成后青年时担任雪兰莪州政府矿务巡员达12年。离职以后,他独资经营利成、福利、隆新三家锡矿公司,购置81公顷橡胶园,成为总经理。

  清朝末年,官文森加入了洪门致公堂,不久又加入同盟会。1911年,中国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官文森派7名进步华侨青年到广州参与。1913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组织中华革命党,官文森任中华革命党雪兰莪分部部长。1938年,东江下游地区沦陷的消息传到海外,南洋各地的惠属侨胞,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南洋各埠惠州华侨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南洋英荷两属惠州同侨救乡委员会”,推举侨领黄伯才为主席、官文森为副主席。在救乡会的带动下,南洋各地很快成立惠侨救乡分会和惠侨救乡支会,团结十多万名侨胞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1939年初,官文森与侨领黄伯才、张育才等人商议,组织队伍回国抗战,并独资组织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文森女子救护及宣传队“文森队”。1939年5月5日,“文森队”高唱着《再会吧,南洋》,在吧生港口登船,6天后到达香港九龙东江华侨服务团香港办事处,随后再坐船到宝安沙鱼涌(今大鹏新区沙鱼涌),参加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直接同日本侵略者作战。

  1940年,官文森以马来西亚抗日总动员会主席的身份召开华侨抗日大会,并组织华侨青年在新加坡接受军事训练,开展武装斗争。同时,秘密联系和资助当地抗日武装奋勇杀敌。

  

  异乡抗战支持全国统一

  待到胜利日便是回乡时

  

  抗战胜利后,官文森回到吉隆坡,其后,官文森和在吉隆坡的广大爱国侨领一起,继续发动华侨捐款捐物,支持中国共产党,直到全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

  在此期间,官文森积极从事民主运动,1946年任马来西亚民盟总支部委员兼雪兰莪分部主任委员;1947年加入中国致公党,任致公党中央常委、致公党驻马来西亚总支部主任委员;1947年5月在中国致公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致公党第三届中央委员。1948年,他曾发表宣言,拥护陈嘉庚的爱国通电,反对国民党制造新的分裂,就任在吉隆坡召开的“反内战、反饥饿、反独裁大会”主席,支持人民的解放事业。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北平举行,官文森也回到了祖国,作为中国致公党六名代表之一出席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官文森历任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侨联常委、广东省侨联副主席等。1950年,中国致公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官文森被选为中国致公党第四届中央主席团成员。1952年,中国致公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官文森被选为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又当选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中国致公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再度被选为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李薇 张杰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