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纪念馆 何志林 摄 |
叶剑英元帅像 何志林 摄 |
开国元帅生平事迹联展 |
叶剑英故居 何志林 摄 |
市民参观叶剑英元帅纪念馆 |
致读者 “客从何处来?客往何处去?”客家人是以汉语中的客家话方言为母语的汉族民系。上千年的迁徙历程,客家人分布全国各地,足迹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地区,约有1亿人口,在世界各地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 “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山。”在漫长的岁月中,客家人不畏艰险、开拓进取,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勤耕雨读、诗书传家,创造了厚重的客家文化;爱国爱家、投身革命,体现了拳拳的家国情怀;漂洋过海、友亲睦邻,在海上丝绸之路撒下悠扬的客家山歌。 为传承和发展优秀岭南文化,更好地挖掘和弘扬客家文化的内涵和特色,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携手羊城晚报社倾力打造的《客家文脉》于今天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双方继携手打造《岭南文脉》《潮人文脉》之后,重磅推出的又一“文脉”全媒体专刊。 《客家文脉》专刊将依托羊城晚报“岭南文化名片”的特色优势,以“新闻为眼、文化为脉”,以“世界客都”梅州为重点,以“文化+”“+文化”的模式,多角度聚焦客家的人文史脉、文化传承、文化建设,全方位关注红色文化、旅游文化、医药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健康文化、足球文化、建筑文化、农事文化、乡居文化等,解码“世界客都”深厚的人文内涵,立体透视相关经济社会民生热点,共同促进岭南文化的传承发展。敬请垂注。 (危健峰 马汉青)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危健峰 叶剑英纪念园位于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虎形村,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广东3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叶剑英纪念园不仅是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全国各地的游客也纷纷前来‘打卡’,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叶剑英纪念园管理局副局长陈国军告诉记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上下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叶剑英纪念园也成为广东热门的“网红”打卡点之一。 帅迹寻踪,叶剑英纪念园建园史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之一,中国共产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 1986年叶剑英元帅逝世后,为了让叶剑英元帅的光辉思想和革命业绩永照人间,人民政府重修了故居;1987年7月又在故居的左侧动工兴建叶剑英元帅纪念馆,并于1989年10月22日竣工开园。2004年梅州市、梅县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在原叶帅纪念馆的基地上建设叶剑英纪念园,于2007年5月13日开园。 如今的叶剑英纪念园,设有人文景区、生态林区、旅游休闲服务区等功能区。叶剑英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屋,是少年叶剑英居住的场所。故居的左侧是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纪念馆依山而建,高三层,气势恢弘,极具现代化气息,融美观和实用于一体。 “纪念馆是叶剑英纪念园的核心区,是广大青少年和党员干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坚实阵地、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叶剑英元帅纪念馆副馆长钱章轩介绍,纪念馆前安放叶剑英坐姿铜像,馆名由原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纪念馆外墙装饰采用干挂黄砂岩的现代建筑手法,仿造客家传统夯土墙形式制造,象征叶剑英儒雅细腻、刚劲雄浑的性格特点。 走进纪念馆,正厅屹立叶帅巨幅铜像,站立拄杖、拔挺威严,身后墙壁镌刻雄关巨浪,令人肃然起敬。馆内基本陈列为叶剑英生平事迹陈列,分为 4个展厅、9个章节,以编年体与小专题相结合的展陈模式,辅以翔实的图文、生动的艺术形式,着重表现叶剑英在革命危难时刻为党和人民所做的伟大贡献,充分展现叶剑英伟大光辉的一生及其丰功伟绩。 力挽狂澜,叶帅的丰功伟绩 据钱章轩介绍,叶剑英纪念馆以“少怀壮志、泉井情深、力挽狂澜、翰墨飘香、百战归来”五大主题布置的四个展厅,共展出叶帅各个时期的图文600多张、艺术品22件及一大批手稿、文稿、文献与实物史料,充分展现出叶剑英元帅崇高的革命风范、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伟大光辉的一生。展厅中除了图片、铜像等实物展示,也设置了人物蜡像革命场景再现,视频展示、油画作品等表现手法,让历史鲜活地展现在眼前,观众在了解革命历史事件的同时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革命岁月的艰苦奋斗精神。 在五个主题展中,值得一提的是“力挽狂澜”部分,从四个方面讲述叶剑英在重要历史关头挺身而出。一是抗击陈炯明护卫孙中山: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炮轰总统府,阴谋加害孙中山。在形势万分危急之时,年仅25岁的海军陆战队营长叶剑英率部捍卫孙中山,粉碎陈炯明篡夺革命政权的阴谋。二是策应南昌起义领导广州起义:1927年7月,叶剑英组织史称为“小划子”的会议,保障了南昌起义得以顺利实现,在客观上为南昌起义创造了重要条件;1927年12月11日凌晨,广州起义开始,叶剑英创建的教导团打响了广州起义的第一枪。三是反对张国焘拥护毛泽东:1935年9月,在中央红军长征是北上还是南下的重要关头,叶剑英以巧妙的方式将密电告知毛泽东,使党中央军队脱离危险境地。四是粉碎“四人帮”支持邓小平: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过程中,叶剑英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天,叶剑英就提出,应该尽快让邓小平出来工作。 叶剑英是一位紧跟时代前进的巨人。孙中山评价叶剑英 “年轻有为”;毛泽东评价叶剑英“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周恩来评价叶剑英“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邓小平评价叶剑英 “在中国历史重要转折关头为人民建立功勋”。 全面升级 打造精品红色阵地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叶剑英纪念园管理局立足自身实际,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打造精品红色阵地。”陈国军介绍,今年以来投入280多万元把纪念园外立面进行全面翻新改造;投入100多万元完善公共厕所、旅游步道进行全面翻新改造;投入70多万元把景区监控系统全面翻新改造;投入20多万元全面更换景区标识标牌。 同时,叶剑英纪念园管理局投入60多万元建成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综合数字化服务平台,建成VR全景智慧场馆;新增设讲解机器人为观众讲解服务;新增二维码扫码讲解;新招聘了4名高素质讲解员,讲解员队伍达9人,保障了讲解服务。此外,叶剑英元帅纪念馆还与其他元帅馆首次联合主办“巍巍丰碑·帅星闪耀——开国元帅生平事迹联展”,在临时展厅展出《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展现中国共产党100年来的光辉历程。“机器人讲解、扫码讲解非常方便,拿着手机一边参观一边听解说,感受更加深刻。”游客陈先生说。 叶剑英纪念园管理局还在园区主参观线路精心打造了“跟着习近平学党史专题长廊”;竖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雕塑;在叶剑英铜像侧竖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入党誓词”雕塑;在侧大门入口竖立“听党话、跟党走”雕塑等,通过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党史学习教育不仅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近期我们将组织到江西南昌等地开展叶剑英丰功伟绩巡展,让更多人熟知叶帅的事迹、感受叶帅的精神,‘走出去’对我们也是一次学习和提升。”陈国军说。 文脉链接 叶剑英纪念园5大打卡点 根据叶剑英纪念园的参观路线,记者梳理出软硬件提升后的叶剑英纪念园“网红”打卡点,游客可到每个打卡点细细品味浓郁的红色文化。 1、“盛德若愚”牌坊:走进叶剑英纪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为叶帅丰功伟绩而竖立的牌坊,牌坊上书:上联“剑气凌云精忠社稷叱咤风云铁马啸”,下联“英才盖世满腹经纶匡扶政局国基安”,横批为“盛德若愚”。 2、叶剑英故居:故居是一座普通的客家围龙屋,泥土石灰混合结构,共有15间房子,其中4间为叶帅家所有。右侧第一间是厨房,第二间为叶帅父母亲的卧室,墙上悬挂着叶帅双亲的遗像,卧室里摆着古典风格的木床、木桌、木椅等,左侧后角两间分别是叶帅少年时代的卧室及书房。 3、叶剑英元帅铜像:纪念馆正门口左侧的台基上,一棵棵翠柏,一簇簇鲜花,掩映着叶剑英元帅的坐姿铜像,铜像高2米,由中国著名的雕塑家刘焕章雕刻而成,像座上镌刻着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供人们瞻仰。 4、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纪念馆是一栋高三层的几何构造建筑,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富含现代气息。纪念馆尤以两个浮雕最为壮观,第一个是位于第二展厅的《大地回春》,这个浮雕高十米,面积约90平方米;第二个浮雕则是位于第三展厅中的《顶梁柱》,表现的是叶剑英元帅的伟岸英姿。 5、“跟着习近平学党史专题长廊”和“巍巍丰碑·帅星闪耀——开国元帅生平事迹联展”:长廊系统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论述;联展旨在重温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缅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建立的不朽历史功勋。 文脉故事 “客家之子”叶剑英 四次回乡的桑梓情怀 据党史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后,叶剑英曾于1951年、1953年、1971年、1980年四次回乡。 1951年,根据当时叶剑英身边的警卫排长李德才和时任兴梅地区行署专员卢伟良回忆:1951年6月,叶剑英轻车简从秘密回乡,实地调查土地改革问题。在梅县招待所,叶剑英就梅县土改问题进行了两个小时汇报座谈。叶剑英指出,土改运动中领导者十分重要,要善于依靠群众,宣传引导群众,才能使运动走向正确轨道。 1953年春天,叶剑英(时任中共华南分局书记兼广东省主席,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回乡在梅县停留了一天半。是年叶剑英回乡,是自带被盖、行军床、粮食、炊具,曾在松口横山西码头停船、做饭、歇夜。他不但听取梅县、丙村区的工作情况汇报,还摸黑走访群众,亲自到松口圩镇走访布店、国营粮店、油盐京什店等,主要是了解各地对粮、油、布实行统购统销的准备工作和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1971年1月,叶剑英出差从福建到广州顺道回乡,坐飞机到兴宁机场,坐车于次日下午抵达梅县后,只停留了25小时。当年叶剑英回乡,马不停蹄地视察了兴宁合水水库、龙北钢铁厂、四望嶂煤矿、梅西水库、东山中学、雁洋公社雁上大队等,其中1月7日天刚蒙蒙亮,他就独自去梅城东门塘菜市,仔细询问肉菜价格和粮价。因当时还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为家乡半个世纪来没有太大发展变化的状况甚感忧虑。 1980年5月13日至17日,83岁的叶剑英携同家人专程回乡。叶剑英见家乡生产进步了、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感到很高兴,就如何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作了指示。其中在5月17日上午,叶剑英在广东省领导的陪同下,亲切接见了地委和专署直属机关和军分区科以上干部、当地局以上干部,并在肯定干部群众工作成绩的同时,主要作了三点指示:一是梅县地区是山区,靠山吃山,发展经济要向山进军;二是要搞好交通建设;三是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各有特点,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搞好团结,同心同德,把工作搞好。叶剑英的讲话让地区领导和机关干部深受鼓舞,此后全地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叶剑英重要指示精神,掀起团结一致、加快山区发展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