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建设文化强市,惠州搭建文化人才库

栽下梧桐树 引得凤凰来

来源:羊城区域     2021年10月22日        版次:ZHA13    栏目:    作者:陈骁鹏、马勇
、林海生

     罗浮山景区 罗兰芳 摄

     美在西湖 罗兰芳 摄

     文化智库成立

     文艺宣讲队下乡广受欢迎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林海生

  

  南海之滨,罗浮之南,西子湖畔,惠州这座城市,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10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悠久文脉流长。肥沃的人文土壤,涵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曾经,这里让苏东坡“愿作终老计”“不辞长作岭南人”;曾经,这里有廖仲恺、叶挺,在危难中挺身而出,为民族慷慨效命。

  千百年来,罗浮山与西湖,涵养了惠州人的根与魂。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惠州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文化强市建设目标。文化人才是高质量文化建设的根本支撑。

  建设成于谋划。从去年开始,惠州市委宣传部开始在惠州市全市范围内,实施百名宣传文化人才培养提升工程,原则上每三年评选一次,计划用十年时间重点培养100名优秀宣传文化人才。10月12日,《惠州市2021年引进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公告》、《惠州市委党校、东江干部学院、高职院校2021年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公告》发布。新一轮人才引进将在惠州这座千年古城中开展,其中也包括了不少文化宣传类人才。

  

  土壤

  千年文脉两大人文中心

  

  根据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抚州)发起并联合国内文化产业领域众多研究者共同编撰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1)》(下简称《文化产业报告》),在2020年文化产业十大特征中,“文化产业成为拉动就业主力军”相当瞩目。近年来,文化产业作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重点,赋能各行各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途径。

  惠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发展底蕴十分深厚。在千年的历史沉淀中,惠州形成了两处文脉人文中心,一处是罗浮山,另一处是惠州西湖。

  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不断发展,“洞天药市”、罗浮山“百粤群山之祖”、神仙传说,岭南百草药库,岭南及中医药学,精英文化以及远古东江经济社会的源起等特色不断被挖掘,其人文地位不断凸显。

  不仅是罗浮山,惠州西湖也借助苏东坡的名气,声名远扬。“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由此语可见惠州西湖在“国字号”西湖中的重要位置。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笔下的“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让西湖浸润着温润、隽永的文化基调。

  自隋代以来,惠州西湖都处于岭东雄郡惠州的州、郡、县(归善县)治的所在地,一直是东江中、下游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东江、西枝江(东江最大的支流)汇聚孕养的“岭南一颗璀璨的明珠”。金带街历史文化街区、北门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铁炉湖历史文化街区4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环绕着西湖,周边有祝屋巷、泗州塔、苏堤等历史风味浓郁的建筑,还衍生出了西湖棹歌等人文气息浓厚的独特歌曲……两者早已融为一体,难分彼此,故而说惠州西湖之人文,亦即惠州古城之人文。

  近年来,惠州市文旅市场持续火热。据广东省文旅厅发布的数据,2021年春节假期7天,广东省景区预约数排名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其中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位列预约榜前三。依托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文化底蕴的加持,惠州市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着力打造环西湖城市中央休闲文化区,加快文旅产业融合。

  

  育苗

  培养百名宣传文化人才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大惠州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惠州市委宣传部决定从2020年起在全市实施百名宣传文化人才培养提升工程,选拔、培养一批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宣传文化人才。宣传文化人才实行分批评选,原则上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30人左右,预计用10年时间重点培养100名优秀宣传文化人才。目前选拔工作已经结束,名单不久后也将对外公布。

  记者了解到,惠州市百名宣传文化人才分为“惠州宣传文化名家”和“惠州青年文化英才”两个层次,分为社科理论、文化艺术、新闻传播、文博和非遗传承、文化产业与网络、其他等六个界别。工程将重点从宣传思想文化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推荐人选,注重选拔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加大对新媒体新业态人才、新的文艺群体人才、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才等的选拔力度。这一工程将大大有利于惠州市文化强市建设,讲好惠州文化故事。

  与此同时,惠州学院作为惠州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也一直致力于服务于惠州市文化建设,培养输出实用性人才。羊城晚报记者梳理惠州学院人才培养计划2019、2021两个版本发现,惠州学院始终坚持以“立足惠州,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为引领,立足惠州本地的发展,从以往的老师为中心变成学生为中心,理论实践相结合,通过校企+社会服务的方式,更加贴合惠州文化建设需求地输送文化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惠州市委宣传部会同和支持惠州学院,在惠州学院交响乐团基础上组建了惠州交响乐团,立足惠州本土文化元素开展文艺精品创作,以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为实践基地,争取在保利院线市场化运作,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交响乐团展开合作,力争成为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城市乐团。

  今年,惠州推出的大型音诗画《红色东江颂》,正是以惠州交响乐团为班底进行演绎创作。这是惠州交响乐团向市场化转型的关键一步。今年年底,简版的《红色东江颂》还将通过保利在华南地区的院线资源,与省内其他城市的听众见面,对外谱写惠州文化故事。

  

  施肥

  文化智库提升科学决策能力和水平

  

  2020年,在《惠州文脉》创立一周年之际,借助《羊城晚报》岭南文化大报的影响力,惠州市委宣传部再度牵手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同时启动“2020年惠州文脉·花地西湖文学榜”和“惠州市文化智库”两大活动。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院长潘鲁生,中国著名文化学者、文化史学家、散文家余秋雨等13名国内知名文学艺术家,惠州地方文史研究专家吴定球、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何志成等12名惠州本土文史学家,共同受邀组成惠州文化智库,以专业的站位,提升惠州文化建设科学决策能力和水平,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提供一流的文化支撑。

  如今,文化智库成立即将满一年。一年来,文化智库成员发挥自身所长,就惠州文化领域发展与改革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进行调研、论证,并提出意见建议。如2021年4月2日《羊城晚报》刊发的《城湖相依千年,如今再谋发展 惠州西湖如何比肩杭州西湖?》一文中,文化智库成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结合惠州实际,提出惠州要从力所能及的方面入手,结合游客资源的差异,搞出特色,提升游客体验,加强景点的治理与完善,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底蕴深厚,但在研究挖掘方面还有一些不足,如鹅城传说、客家历史、畲族历史、海洋历史等方面。”文化智库成员、惠州学院历史系包国滔副教授建议,要推动惠州历史文化资源的全面整理、系统研究和创造性转化,“这要求惠州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我们的受众是谁?是普通市民还是专家学者,这个问题对我们接下来的研究很重要。”

  记者了解到,文化智库成立以来,一直围绕着惠州文化领域热点、难点和突出的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在惠州全市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建设、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专业建议或帮助引入专业资源。

  

  散叶

  文艺宣讲进寻常百姓家

  

  近两年来,在惠州各个乡村中,有这么一支队伍,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宣传了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他们就是由惠州市文联组建的文艺宣讲队。

  2018年8月,文艺宣讲队开始筹建,在企业和学校进行两场试讲活动后,于2018年9月11日正式成立,目前有队员55人。2019年,惠州市文联正式启动“文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四个一百’活动”。2019年4月3日,宣讲队在汝湖镇上围村举办了首场宣讲。截至2020年11月4日,已有38位宣讲员(不含130多位摄影、联络、宣传、司机等服务人员)深入全市七个县区的乡村宣讲145场,听众11125人。其中,市民协宣讲140场,市作协、市美协、市摄协、市京协、市诗联学会等团队宣讲5场。宣讲队中,国家级文艺家18人,省级文艺家7人。队员们轻车简从,热情宣讲,受到当地领导和群众的热烈欢迎。

  到农村宣讲文艺知识,宣讲内容要丰富多样才能适应农村各年龄段人群不同层次的需要。为此,市文艺宣讲队征询了部分农村干部和文化骨干的意见后,确定了农村文艺宣讲的五个重点。值得一提的是,文艺宣讲队格外注重惠州有代表性的本土文化,如惠州风俗、惠州文物、惠州祠堂文化、惠州剪纸、惠东渔歌、罗浮秘境、惠州传统小吃等,他们还专门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不断进行调整。

  两年来,宣讲员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领导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听众认为宣讲很接地气,能理论结合实际,讲课方式生动活泼,既通俗易懂又有学术内涵。有很多次宣讲,听众意犹未尽,下课后还围着老师请教,一些村民和学生还成了宣讲老师的粉丝。

  

  繁荣  

  建议注重人才后期培养

  

  惠州有东坡寓惠文化、客家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需要大量的文化人才。就目前而言,惠州的文化人才架构仍有发展的空间。当地一业内人士表示:“其实很多外地人到了惠州之后,只要解决其吃住问题,再加以适当合理的福利,将他们留下并不是大问题。”他建议,惠州在引进人才时,应该更注重人才后期的培养。

  有了人才后,惠州又该怎样向文化强市迈进呢?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蔡武进表示,建设文化强市必然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他建议,要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入融合发展,激发文化领域的创新创造活力;要着重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通过现代科技带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促进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加强文化与本地特色、新兴、品牌产品的融合;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惠州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在发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方面进行更好的包装提升。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各层面的创新创造活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充分依托社会组织和行业机构的力量,不能全部依赖政府管理;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基金的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要加强其他领域资源的调配、整合,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惠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汤跃跃则建议,通过文化创意和现代先进技术将惠州文化资源与现代生活、生产方式进行“嫁接”,实现文化资源产品化、产品生产批量化。同时,要围绕文化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形成惠州特色文化产业带;要重视文化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建设,加大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围绕惠州文化资源创新产业门类,不断增加高层次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要在“专、精、细”上下功夫,实现文化生产内涵、科技、工艺等方面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