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汕头市濠江区全力唤醒“沉睡”的撂荒地,河玉围1200多亩土地被开荒复耕

“硬骨头”盐碱地长出了海水稻

来源:羊城区域     2021年11月04日        版次:YD08    栏目:    作者:赵映光、王沫依

     吴晋涛在田间地头察看海水稻长势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赵映光 王沫依

  

  每天清晨,吴晋涛都要赶往位于汕头市濠江区河浦街道的河玉围盐碱地,察看当地1200多亩海水稻的生长情况。如果水质盐度超过了5‰,他和同事就要抽掉部分水,再灌入淡水降低盐碱度,以确保新种下的海水稻能够茁壮成长。吴晋涛是中农国盛(北京)环境生态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派驻在汕头市濠江区河玉围开荒复耕项目的技术人员,从今年8月中下旬起,进驻到汕头市濠江区河玉围开荒复耕项目。

  如今,看着撂荒多年的河玉围已有1200多亩盐碱地重新长出了绿油油的海水稻,当地农户无不喜出望外,纷纷憧憬起了未来丰收的喜悦。

  

  河玉围曾经是“河浦粮仓”

  

  河玉围,得名于河浦街道与玉新街道围海造田。据濠江区农村农业水务局派驻在复耕团队中的负责人宋锦周介绍,河玉围一带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被“创造”出来后,是引榕江水进行灌溉的,“这一带都是很适合耕作的良田,主要也是种植水稻,曾经有河浦粮仓的美誉,是河浦数万人口的主要粮食来源。”

  然而,由于农田种植效益产出少,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加上水利设施荒废淡水资源缺乏、海水倒灌造出土壤盐碱化等多种原因,河玉围就逐渐被撂荒了,而耐盐碱性更好的芦苇开始野蛮生长,占据了这一带良田。

  宋锦周说,此前曾有农户尝试对河玉围进行复耕,也有种粮大户对河玉围表示过关注,但面对数千亩的土地以及高昂的盐碱地整治成本,“单打独斗”显然很难扭转这一局面。

  

  多方聚力“唤醒”沉睡土地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目前,我国盐碱地约有15亿亩,其中约有5.5亿亩可利用,修复盐碱地、唤醒沉睡的土地对于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濠江区是如何做的呢?

  今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多次组织专家团队到现场考察调研,形成河玉围片区农田土壤盐碱化情况调研报告,为该片盐碱地复耕提供了整治思路。今年年中,濠江区成立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落实区属国有企业濠江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实施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取得河玉围一带3000多亩土地的经营权。

  与此同时,濠江区还引入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汕头市潮阳区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专门负责复耕种植工作;引入中农国盛(北京)环境生态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在河玉围试验种植由袁隆平研究团队研发出来的耐盐碱海水稻新品种和施用适应海水稻的多肽功能性有机水溶肥,以改善盐碱地土壤。

  今年8月16日,清除河玉围芦苇荡的行动开始。除草环节完成后,复耕团队又开启了周边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水库河道、田间灌排渠道整修、水库排涝闸建设等,为复耕做好充足的水源保障。

  

  “硬骨头”荒地复耕前景乐观

  

  9月份,复耕团队通过无人机直播与旱直播两种方式结合进行播种,争分夺秒地赶上了今年晚造播种季的尾声。羊城晚报记者日前在实地走访时看到,位于河浦大道旁的河玉围海水稻示范基地中,一望无际的海水稻丛长势喜人。

  吴晋涛称,通过在天津、青岛等多地实践,他们有丰富的海水稻种植经验。与其他地方相比,河玉围一带的撂荒土地土壤盐碱化程度更高,并有芦苇的干扰,复耕的难度比一般盐碱地更大,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就目前开荒播种再到生长的情况来看,整个复耕项目都处在一个良性的轨道上,前景是乐观的。“防住海水,存住淡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着良性的循环,土地会调整得越来越好。”濠江区濠新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郑翔飞表示。

  见证了河玉围从粮仓到撂荒再到逐渐复耕全过程的宋锦周看着眼前绿油油的水稻,更是显得十分激动:“我们对这片土地是很有感情的,能为它做点事非常高兴。”

  郑翔飞说,这1200亩水稻是“不惜代价搞起来的”,大家并没有追求第一年的收成产量,因为其实验意义远比亩产数字更重要。有了这一期的经验,未来“只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