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琬璧公家塾 |
陈氏琬璧公家塾门楣 |
文/于木子 图/王磊 深圳市光明区新湖街道楼村社区,曾闪耀着深圳第一束红色星火,在深圳地区终成燎原之势。 楼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村落。楼村社区中有一座陈氏琬璧公家塾,深圳地区第一个党小组——楼村党小组就在这里建立。光明区范围内的农民运动从这里为起点,进行得十分活跃,随着之后楼村乡农民协会成立,也标志着深圳地区第一个以乡为单位的农民协会在此诞生。如今,这座修缮后焕然一新的明清广府建筑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深圳市“四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 古巷深处藏着百年私塾 楼村历史悠久,在其古老的明清建筑群中,有一条百余米长的麻石巷。踩着这光滑厚实的石阶穿过清幽小巷,便来到了琬璧公家塾。走近前去,“琬璧公家塾”五个遒劲大字雕刻于门楣上,外墙沿上的飞禽走兽活灵活现,其中拥簇着的蝙蝠和铜钱显示着美好的寓意。建筑内部雕梁画栋,壁画上面还有残留的靛青绯红等鲜艳颜色,瓦当们整整齐齐翠色欲滴。 琬璧公家塾建于清代,由两座青砖砌成的连体建筑组成,是典型的广府式建筑。整个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砖木石结构,外有白石灰抹面,水泥铺地,三间二进一天井,占地面积119平方米。一进为门厅,正门两侧为耳房,二进为正厅,面阔三间,两侧有耳房。 这里曾是陈琬璧家族的家塾,后来开放给村民使用,村里许多子弟在这里读书,出了不少才子。它不仅是村民接受启蒙教育的场所,亦是楼村深厚文化底蕴的象征。辛亥革命期间,民主革命先驱们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召开秘密会议。后来一场大火,将琬璧公家塾的屋顶和屋内的木质材料烧毁,但幸运的是,私塾整体的砖石结构保存完好。再经年久失修,琬璧公家塾房屋主体一度出现倒塌。楼村古建筑保护工作启动后,琬璧公家塾于2014年6月被光明区公布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 今年,深圳市公布“四史”教育实践基地,琬璧公家塾成为光明区入选的三个基地之一,从而迎来了新的生机。新湖街道成立琬璧公家塾活化利用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专班,按照“专人负责、专款专用、专业施工、专项督导”的模式,全力推进修缮及活化利用工作。今年的6月30日,琬璧公家塾全新亮相,并举办陈氏琬璧公家塾“星火光明”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展,通过新形式和新载体,大力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参与性、群众性,增强其触及灵魂、融入血脉的影响力。 深圳第一个党小组旧址 民主革命期间,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曾来楼村从事革命活动,在陈氏琬璧公家塾召开秘密会议。1925年,中共宝安县党组织创建人黄学增、龙乃武等在陈氏琬璧公家塾建立了宝安县最早的党小组。小组成员多数是陈氏琬璧公家塾毕业的知识分子,并以陈氏琬璧公家塾为活动中心。后来,楼村党小组组长陈义妹在陈氏琬璧公家塾整训农民起义队伍,改编农民自卫队,组织武装暴动。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12月,国民党军进占楼村,将琬璧公家塾烧毁。 感受百年前的历史波澜,从星星之火被点燃的那一刻起,这一片红色的热土就一直承载着饱含开创精神的炽热情感。目前,琬璧公家塾已面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群众开放,旨在让更多的市民走进琬璧公家塾,了解更为丰富的深圳党史,更好传承革命精神,从而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学史知史中悟真理、在抚今追昔中赢未来。 据悉,接下来,新湖街道将破解传承难题,生动讲好琬璧公家塾红色故事。实施红色资源普查工程,走访琬璧公后人、专家学者、民间收藏人士等,深入挖掘和征集楼村琬璧公家塾文物史料,建立红色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