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作为揭阳古城千年文脉的源出之地,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岭南最大最完整的学宫建筑

揭阳学宫:紧抓活力古城创建良机 活化文物擦亮文化地标

来源:羊城区域     2021年11月17日        版次:YD09    栏目:    作者:赵映光、黄士、王沫依、彭妙艳

     走过泮池和泮桥,映入眼帘的便是大成门 陈耀双 摄

     很多单位选择学宫作为开展活动的基地

     周恩来在揭阳学宫办公、休息处

     揭阳学宫全貌 揭宣供图

     小巧玲珑的棂星门


  文/羊城晚报记者 赵映光 黄士 王沫依  图/林碧鸿(除署名外)

  

  作为揭阳人心目中崇高的文化殿堂,揭阳学宫不仅是揭阳古城的历史文化地标,也是古城千年文脉的源出之地,培养了大批名留青史的人物,为揭阳赢得了“文化之乡”“揭阳多士天下都,声名藉藉南海隅”等美誉,也让崇文重教的薪火在揭阳大地绵延不息。

  当前,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揭阳正按照省委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古城、滨海新城,努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产业强市”的发展定位,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突出抓好古城保护活化和城市更新。其中,始建于南宋、见证着城市历史变迁的揭阳学宫便是至关重要一环。

  羊城晚报记者日前到揭阳市走访了解到,11月初,揭阳学宫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闭馆修缮,进行消防工程和安防工程等旅游配套设施的升级改造。此外,当地正在按照相关程序报审学宫内展陈改造提升方案、努力推进奎光阁(复建)等工程,争取以更好更新的形式赓续城市文脉。

  

  “软硬兼济”的历史文化底蕴

  

  揭阳学宫,也称“孔庙”“文庙”“红学”,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即公元1140年),距今已有880多年的历史。据揭阳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王吉华介绍,在历经多次重修重建后,揭阳学宫现存主要建筑为清光绪二年(1876)重修时的遗构,其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由21座单体建筑构成,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类历史建筑组群。

  在古代,揭阳学宫不仅是专门供奉孔夫子的庙堂,而且是揭阳的最高学府和唯一官学,开启了揭阳培育人才风气之先,也在揭阳大地种下了崇文重教的基因种子,为揭阳赢得“文化之乡”美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据揭阳知名文化学者彭妙艳编著的《揭阳进士》一书记载,黄焕国、郭之奇、黄奇遇、许登庸、郑大进、曾习经等名留青史的人物,都是从揭阳学宫泮桥走出;而自学宫创建以来,揭阳大地在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带动下,一批书院、私塾、义学等培育人才的场所相继在城乡涌现,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知识为荣逐渐成为了当地一种文化心理积淀。

  “修建孔庙不仅是尊孔,也是祈求文运,对文化昌盛的期待。孔庙作为地方上按制营建的官式建筑,其选址、用材,以及建筑规制都十分讲究。”彭妙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宫建筑非但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游览吸引力,而且对于地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提升与丰富,也有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除了推动崇文重教的绵延薪火,揭阳学宫还有着深刻的红色基因。1925年至1927年期间,周恩来同志曾先后三次进入揭阳,并在揭阳学宫工作居住,揭阳第一个红色政权“揭阳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就是在周恩来的指导和主持下于大成殿成立,为揭阳乃至潮汕地区传播了革命火种。

  如今,在揭阳学宫崇圣祠前侵华日军飞机轰炸时的落弹点和大成殿门口被弹片擦伤的石柱上,我们依然能够触摸到历史的痕迹;而在崇圣祠“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展览馆”里,我们仍能从现场的浮雕、文物以及图文描述中,了解到那一段辉煌的革命史。周恩来的到来,为古朴的揭阳学宫增添了“红色文化”韵味,让学宫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厚重。

  

  “历久弥新”的潮汕建筑瑰宝

  

  高脊巍峨、飞桷凌空、红瓦绿檐、雕梁画栋……迎着暖意融融的冬日阳光,羊城晚报记者日前走进位于揭阳市榕城区韩祠路东侧的揭阳学宫,感受其宁静与庄重,感悟文脉绵延。

  据悉,揭阳学宫为中轴线布局,高台基殿堂式结构,其主要建筑从称谓到装饰图案,处处展现出精妙的建筑技艺和深远的寓意含义,同时极有潮汕建筑艺术特点,集泥塑、瓷嵌、木雕等传统工艺于一身,有着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初入学宫,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起屏风作用的照壁,红墙南面上刻有“太和正气”四个大字,北面则是“梅花魁首图”“鲤跃禹门图”以及“鹿鹤相望图”三幅嵌瓷雕作品。

  据揭阳学宫的讲解员介绍,这三幅图均由潮汕地区著名的嵌瓷工艺精心打造,远看气势恢宏,近观则充满丰富的细节,带领游客走入一段文化之旅。其中,中间是“鲤跃禹门图”,寓意学生学成之后赴试高中,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右旁是“鹿鹤相望图”,寓意福禄寿全、桃李满庭;左旁的则是“梅花魁首图”,表示诗书礼乐,也即孔子的礼教精神。

  绕过照壁,穿过棂星门,走过泮池和泮桥,再经过一扇大成门,便来到了揭阳学宫里历史最悠久也是最核心的建筑“大成殿”。

  大成殿面宽、进深俱为五间,正前方设御道石,满堂柱网,周匝副阶,重檐歇山顶,坡度平缓舒展,屋顶附以琉璃瓦筒和红瓦板,绿色琉璃滴水。殿内四根大石柱上,盘踞着四条木雕巨龙,栩栩如生,殿内上方悬挂着历代御颁匾额:“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圣集大成”“与天地共参”“斯文在兹”等镶金框牌匾。

  “泮池是官学的标志,象征着儒家的礼乐教化。泮池上的石桥称为泮桥,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讲解员告诉记者,揭阳学宫方正、对称、中轴线等建筑语言,则蕴含着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厚重内涵。

  揭阳学宫整个建筑组群虽历经多年,但其贝灰版筑的三合土夯土墙及基础仍坚如砖石,许多彩绘亮丽如新,文物本体状况保存完整,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潮汕地方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工艺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与范本。

  

  “古为今用”的文化传承基地

  

  如何跨越时空,更好地传承赓续揭阳学宫所蕴含的城市历史文脉?近年来,揭阳市打出了一套线上线下结合的组合拳,其中文化传承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据彭妙艳介绍,在科举制度废除后,揭阳学宫虽然不再承担教育功能,但它先后变更为了揭阳简易师范、工人文化宫、文联驻地、文化馆等与“文”息息相关的机构或设施,历史传承的文脉从未间断。

  揭阳市文广旅体局文化遗产科科长郑晓珊告诉记者,在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当下,揭阳学宫除了古建筑群因其特有的价值而越来越受到关注外,也逐渐成了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的平台载体。特别是随着“国学热”的升温,揭阳学宫的社会功能在不断拓展和延伸,正日益成为展示传播文明、凝聚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揭阳学宫近年来定期或不定期会举行专题展览,经典诵读、读书分享会、国学课堂、诗会、开笔礼等活动,参与的人很多,家长和学生们的热情都很高。”郑晓珊说,揭阳学宫有着诸多广受欢迎的“文庙品牌”活动,其中尤以针对入学适龄儿童举行的“开笔礼”最广为人知,营造了向贤敬学的浓郁氛围。

  去年以来,揭阳学宫又着眼线上,精准发力,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多种形式的传播。目前,市民可以通过手机在线“云游学宫”,足不出户便可饱览学宫全景,同时还配有语音讲解,帮助大家全方位加深对揭阳学宫的了解和理解。

  此外,揭阳学宫还是一个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与廉政教育基地于一身的著名“红色景点”。如今,每逢重要节日,很多单位均选择学宫作为开展活动的基地,揭阳学宫也成为了重温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焕发出新的活力。

  揭阳学宫管理处主任罗培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对文物最好的保护,不仅在于传播,更在于继承。接下来,揭阳学宫也将紧紧抓住揭阳创建活力古城这一良机,充分挖掘发挥“国保”的影响力,有计划地推进各类活动,争取以更好更新的形式诠释揭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通过活化文物擦亮城市历史文化地标,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见贤思齐。

  

  文脉一线

  

  揭阳学宫奠定“揭阳多士天下都声名藉藉南海隅”的基底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揭阳学宫创建于南宋绍兴十年(即公元1140年),历经多次重修重建之后,至今保存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及崇圣祠、明化堂等20余处建筑,是岭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配套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类历史建筑组群。

  作为古代的礼制建筑,揭阳学宫的建筑以山东曲阜孔庙为蓝本,虽然在格局设置上与其他地方的学宫都是同一个模式,但它在建筑中采用的是三路五进、中轴布局、左右对称、宫殿式高台基建筑的格局,高低、层次、开合、广狭、疏密等不同空间手法,使其建筑呈现变化多端的风貌。其主体建筑大成殿的构架和装饰,更是融官式建筑与潮汕乡土建筑特点与风格于一体,造型富丽堂皇,庄严肃穆,精美绝伦,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这也使得揭阳学宫成为了广东省古建筑群中的佼佼者,被誉为“岭东古建筑的明珠”。

  除了建筑组群本身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隐藏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外,揭阳学宫对于揭阳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推动揭阳文化昌盛与社会进步同样有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揭阳学宫仍然是揭阳人民崇贤的圣境、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撑,可谓是有着“软硬兼济”的双重文化价值。

  揭阳学宫是揭阳“贤文化”的渊薮,士子心目中的圣境,也是揭阳“贤文化”的重要教育传播之地。它集中了近900年儒学建筑理念、实践与遗存,集中了近900年以德为先教学思想和实践的丰硕成果,集中了近900年慕贤追贤成贤的楷模及其事迹。

  自学宫创建以后,每年都有部分平民子弟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接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这为耕读文明时代“读”的这一头添上沉甸甸的砝码,也因此有部分人借助这个平台,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改变世代务农、为贫穷所困的命运。

  从南宋到清朝的七百多年历史中,许多对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人物,诸如王阳明理学翘楚季本、东林学派中坚高攀龙等名闻海内、学富五车的学者,宦游揭阳时都曾在学宫登坛讲学、传道解惑、教化黎庶、敦厚民俗。这对于揭阳向学风气的形成、人文精神的积累都有着积极意义,使得揭阳逐渐从一个农业县蝶变为多士文化之都,赢得了“揭阳多士天下都”的美誉,也成为了“先生辈出”的“声名藉藉南海隅”之地。

  此外,揭阳学宫也走出了诸多名留青史的人物,如宋代的王中行、黄焕国,元代的黄点,明代的徐虔、吴裕、王昂、郑一初、黄国卿、郭之奇、黄奇遇、许国佐、罗万杰,清代的许登庸、郑大进、黄爽、曾习经等,都是或为名宦,或为乡贤。

  笔者在翻阅大量史书后总结认为,如果没有学宫的存在与发挥功能,揭阳走向“文化之乡”的脚步绝不能像历史上出现了的那样敏捷,而由于文化的普及提高从而带动了经济建设的进展,幅度也不可能像既得的那样可观。如果说古人所写历史上的揭阳是岭外一个“繁富州”并非夸张的赞美,那么学宫在推动揭阳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发展上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奠定了“揭阳多士天下都 声名藉藉南海隅”的基底。

  因此,充分利用、激活揭阳学宫这一文化资源,为其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使之更具活力、更具魅力,在揭阳开展活力古城建设中发挥引领之功,有着许多意义深远的工作可做。务实的揭阳人,也正在逐步将其付诸行动。揭阳曾经的最高学府,将在新时代焕发更灿烂的光彩。

  (揭阳市文化学者 彭妙艳)

  

  

  文脉一周

  

  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近日召开《汕头小公园风貌保护及业态控制导则(征求意见稿)》听证会,就引导特色业态发展、打造小公园超级文化IP等议题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共同推进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保育活化工作。

  

  由潮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第二十二期近日在潮州美术馆序厅开讲,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潮州文化传承的匠心与挑战”主题,以对话与漫谈的方式,多角度、多维度探讨潮州文化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日前,揭阳市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作品《大美潮汕》长卷获第三届广东省剪纸艺术作品展金奖。该剪纸长卷采用阴刻阳刻相结合的手法,描绘潮汕的古民居建筑以及多姿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11月12日至13日,广东省第十届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汕尾赛区)在马思聪艺术中心举行。本次大赛在汕尾设立赛区旨在促进汕尾戏剧事业发展,提高汕尾戏剧社会影响力。

  (黄士 王沫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