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搭建非遗产业园、挖掘地铁沿线历史文化元素……

禅城:高品质建设岭南文脉之城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1月07日        版次:FA14    栏目:    作者:景瑾瑾、高焓

     醒狮文化进校园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景瑾瑾 高焓

  

  搭建非遗产业园;在历史文化街区搭建创业平台,吸引创业者和艺术家入驻;挖掘地铁沿线的历史文化元素……1月3日至6日,禅城“两会”召开。会议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围绕“高品质建设岭南文脉之城”纷纷建言献策。

  事实上,无论是从禅城区层面,还是佛山市层面来看,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都被提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前不久的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务必成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刚刚闭幕的禅城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将全景深化“最佛山”行动,高品质建设岭南文脉之城,塑造市中心文化发展新形态。

  

  观察

  “最佛山”是禅城珍贵的底色

  

  佛山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岭南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而禅城,则集聚了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是岭南文脉的核心承载地。辖区的祖庙街道是名扬海内外的“佛山古镇”所在地,祖庙的塔坡是佛山的发源地。辖区的石湾镇街道更是以“美陶湾”的美称闻名遐迩。

  “最佛山”,是禅城区珍贵的特色,也是底色。醒狮、陶艺、粤剧、剪纸、扎狮头、彩灯、武术、木版年画等众多非遗项目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创新发展。同时,这里也是佛山特色民俗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行通济、祖庙北帝诞、塔坡庙会、华光诞、佛山秋色等,每逢举办都会吸引数十万珠三角各地群众乃至海外侨胞前来参与。

  而此次的禅城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以文塑城唤醒城市记忆,以文兴城繁荣文化产业,以文润城讲好佛山故事,让禅城“最佛山”的成色更足。

  

  热议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禅城区人大代表谭翠婵:

  在历史文化街区搭建创业平台

  

  谭翠婵目前是禅城区祖庙街道塔坡社区党委书记,她已在塔坡社区工作了二十余年,对塔坡有着很深的感情。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她十分关注。

  “塔坡社区的改造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我想对塔坡社区的改造提点建议。”谭翠婵表示,“塔坡社区的平房比较密集,建议进行微改造,优化布局。同时,希望能够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此外,建议搭建创业平台,焕发旧城新活力。塔坡社区有140多间平房,属于共有产权的有55间,建议政府以低偿的方式,将这些空间利用起来,吸引创业青年和艺术家进驻,提升旧社区活力。”

  

  禅城区政协委员周秋洋:

  挖掘地铁沿线的历史文化元素

  

  “挖掘禅城区地铁沿线的历史文化元素,能够推动禅城打造高品质的岭南文脉之城。”禅城区政协委员周秋洋指出,禅城的历史文化元素非常丰富,地铁2号线联通广州南站,能够让广州乃至全国的游客更便捷地到达佛山,借此契机,禅城可以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做好文旅事业发展规划。

  “比如魁奇路地铁站附近的黎涌村曾经出过两位状元,以科举文化出名;沿着广佛线也可以通达陈铁军故居,感悟红色文化。”周秋洋认为,结合不同的历史文化特色,不同站点之间要做好定位、错位发展,并做好配套设施建设,比如地铁站周边的标识指引、美食街、民宿等,为游客提供便利。

  “还要培养一批熟悉禅城、熟悉岭南文化的讲解员。”周秋洋表示,考虑到初期部分景点游客数量不多,难以配备专职讲解员,在此情况下可以结合党员进社区活动,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能够用流利的普通话向全国游客介绍岭南文化。

  

  禅城区政协委员黄志伟:

  建议搭建非遗产业园

  

  “禅城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禅城有不少石湾陶艺、剪纸、粤剧等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禅城区政协委员黄志伟从事石湾陶艺已经38年。在他看来,禅城能够成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的中心,助力佛山成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

  “建议政府搭建非遗产业园的舞台,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让非遗传承人能够施展才能。”黄志伟畅想,在非遗产业园,不同门类的非遗传承人都可以在这里进行研发、创作,彼此之间交流、切磋,还可以用“非遗+文旅”的方式传播非遗文化。关于如何建设产业园,他认为可以参考景德镇、宜兴等地的做法,将非遗产业园的影响力扩散到佛山之外,除了本地传承人、艺术家,也可以吸引外地甚至国外的高水平艺术家在这里创业、生活。

  

  禅城区政协委员江欣灿:

  讲好粤菜故事

  

  “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我最关注的就是‘粤菜师傅’和粤菜美食经济。”禅城区政协委员、广东省食文化副会长、张槎饮食文化研究会会长江欣灿表示,希望能够推动餐饮名店、名厨聚集,讲好粤菜故事。

  在推广粤菜技艺的同时,江欣灿还很关注如何讲好粤菜故事。“禅城也是粤菜的发祥地之一。”江欣灿建议,可以通过“粤菜进校园”,提高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增进学生们对粤菜文化的了解;借由粤菜进社区,让社区居民在分享美食的互动中增进邻里关系。

  在他看来,推广粤菜文化不仅有助于美食经济发展,也能成为凝聚家庭、和睦邻里关系的纽带,为建设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的“四宜”城市贡献一份美食力量。

  

  记者手记

  我在“佛山故事”里行走的一年

  文/羊城晚报记者 景瑾瑾

  

  以文塑城唤醒城市记忆;以文兴城繁荣文化产业;以文润城讲好佛山故事。

  讲好“佛山故事”,什么是“佛山故事”?过去一年,我做过的采访很多,但最能让我感受禅城之美,感受佛山之美,最“动心动情”的,还属那些探寻历史足迹、书写文化脉络类的工作经历。

  走进禅城适安里,在古民居建筑群里邂逅佛山非遗之美。在这里,一项项古老的手艺,让人“穿越”到历史深处,一件件创新的作品,又带人“回到”当下。每一项非遗、每一个体验馆,都有与众不同的故事,或夫妻携手守艺,或家族代代相传,或师徒接力传承……

  走进中山公园,仿佛是走进了几代佛山人的童年记忆。作为佛山第一座市民公园,在几十年前,它曾是佛山市民及外来游客必去的“网红”打卡点。如今,它是禅城正在打造的“岭南文脉轴线”上的重要景点。园内的佛山精武体育会会址、秀丽湖牌坊、群英阁,个个都“有段古”,见证着城市的变迁,诉说着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故事。

  走进东平河畔陶艺文化地标“8号艺术码头”,在同庆石湾公仔博物馆、亚太大师艺术馆、清代石湾陶瓷廿四行街景里,感受石湾陶艺在一代代陶艺人手中的薪火相传。在珍陶馆、文创家居馆,琳琅满目、色彩斑斓、古朴高雅、别具神韵的陶艺品让人陶醉其中,不由得感叹一句“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

  走进莺岗社区,青砖古迹和红砖旧民居鳞次栉比,老街古巷纵横交错。昔日,这里是佛山冶铁行业手工作坊的集中地,镌刻着古时作为工商业重镇的佛山印记。如今,这里是年轻人青睐的创业热土,也是游客体验慢生活的宝藏打卡地。在这里,古镇韵味与潮流新风交汇融合,烟火气与文艺范相得益彰。

  走进位于张槎的700年岭南古村落莲塘村,这里有清新宜人的自然风光,大片的莲塘、绕村而行的碧水,一派岭南水乡景象。古式建筑太史第、清湾书室、康乐祠,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韵味。深受当地人推崇的龙舟、醒狮、书法,蕴涵着馥郁的人文气息。

  走进位于南风古灶的佛山饶宝莲剪纸工作室,领略剪纸大师饶宝莲用一张纸、一把工具、一双巧手凿出的玲珑世界,剪出的锦绣山河;走进位于南庄镇紫南村的狮涵·彩扎(佛山狮头)非遗体验馆,了解“扎、扑、写、装”里的佛山狮头故事,在 “守艺人”欧琦辉的传承与创新中,感受“传统”艺术与“潮流”元素的碰撞之美。

  以上一幕幕,都只是我在过去一年行走禅城、行走佛山之足迹的很小一部分。但每一次探寻和书写,都让我深有感触。从我个人的视角看来,这些,就是“禅城故事”,就是“佛山故事”,也是“岭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