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雯婧为小朋友讲解皮影制作工艺 |
皮影是民俗传统文化,而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办事处的“90后”罗雯婧偶然“触电”后成为皮影的“新造者”,并利用数字AR技术让古老的皮影焕发生机,重新带入现代大众生活。 将数字AR技术赋予传统皮影 走进大鹏非遗文化艺术中心,硕大的“拾遗”二字彰显了皮影“守艺人”的初心。 罗雯婧是土生土长的大鹏人,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空间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皮影博物馆》,让她对皮影艺术产生深深的迷恋,就业后她毅然辞去国外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成了一名赤手空拳的创业者。2018年在大鹏皮影非遗传承人蔡劲笋指导下,罗雯婧近距离地接触到皮影艺术,同时她也在思考,若仅靠延续传统皮影的表现手法来传承,俨然不合时宜,要想将其重回大众生活,必须突破思维,不断融合新业态,通过现代科技西学中用,做好活化传承。 “设计师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其设计融入大众生活,远比孤傲的表达技术更重要。”罗雯婧讲述了她对设计的感悟。在创新与变革中,她不断在传统文化特点中寻找与现代艺术的契合点,网罗各种现代表现形式将此前所掌握的品牌设计思想学为所用,最终实现了将先进的数字AR技术赋予古老的传统皮影,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传承两千多年的皮影通过数字影像活了起来,开启全新视觉。 绘稿、电脑骨骼绑定、肢体运动、渲染、编程、场景调度、镜头语言……5分钟的影像,5个人、两个月,最终完成《数字交互皮影剧》。通俗地解释,就是人在大屏幕前,通过肢体语言来控制屏幕里动画主体,说来简单,实际上首先要将三维立体人物模型转换成二维平面,利用传感器将物体进行骨骼绑定,实现虚拟画面与现实的实时同步。 这是罗雯婧创业两年来最欣慰的作品。她的团队还研发了“皮影盒子”,故事性极强的交互文创作品,先后编辑了《齐齐森林》《东纵英雄刘黑仔》《粤剧皮影白蛇传》等故事,从皮影安装、颜色绘制、剧本演绎、科普宣传融汇其中,实现了现代皮影走近寻常百姓。 推进非遗与本地民俗“活态”传承 民俗传承文化是通过老一辈人口口相传及身体力行无形中传承给下一代。当老一辈慢慢老去,生活却变得更加便利时,一些无形的精神财富也会慢慢被遗忘,出现传承的断层。如何将本土民俗文化和记忆保留、传承下来,变得极为迫切和重要。罗雯婧当下正在筹备《东纵刘黑仔》的设计制作。她坦言,作为大鹏人,希望能做一套令人眼前一亮的古城博物馆等现代皮影作品,通过挖掘本土文化IP,呈现一个与众不同持久不衰的经典作品,让更多的人由此了解大鹏。 对此,大鹏办事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大鹏办事处将着力推进非遗与本地民俗的“活态”传承,为其搭建展示的舞台,拓宽宣传渠道,鼓励非遗传承人创新非遗发展思路,打造特色品牌,将其与大鹏文旅深度融合,用幻化新生的古老皮影传承大鹏红色基因讲好大鹏故事。 (蒋佳元 李若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