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歌剧《南海哩哩美》姊妹篇海南献演

大型原创交响音画《南海赋》续写南海传奇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1月13日        版次:ZA15    栏目:    作者:艾修煜

     演出尽显椰风海韵的南海风情

     演出尽显椰风海韵的南海风情

     演出尽显椰风海韵的南海风情

    

     阿雷(王宏伟饰)与阿美(陈笠笠饰)

  

  羊城晚报记者 艾修煜 实习生 张熹珑

  

  2022年1月12-13日,大型交响音画《南海赋》在海南海口湾演艺中心盛大首演。该作品由王宏伟、陈笠笠、贾双辉、曹健主演,徐涛任特邀朗诵,渔夫编剧撰词,杜鸣作曲、邢时苗导演,宋雪莱监制,王迪、游韶南任执行导演。

  《南海赋》共有8个乐章,分别用《南海赋》《浩哉,南海》《美哉,南海》《爱在海上》《奇哉,南海》《祖宗海》《历史的风帆》《海中青花瓷》《惊涛》《日出南海》《启航》《和平海路》等13首歌,从“浩、美、奇、古、壮、伟、盛、和”八个角度讴歌南海,突出强调“南海是我们世世代代的祖宗海”的立意主旨。

  作品中涵盖了合唱、领唱、独唱、男女声二重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由指挥张镇领衔的珠影乐团携手海南师范大学青年交响乐团现场演奏,同时还有来自海南师范大学蓝韵合唱团加盟。另外,特邀朗诵徐涛带来了5篇大气浩瀚、饱含深情的配乐诗朗诵。

  据悉,《南海赋》是“南海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海南省首部大型原创民族歌剧《南海哩哩美》的姊妹篇。长期以来,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文化建设。2015年,海南省委宣传部推出的大型原创民族歌剧《南海哩哩美》曾引起广泛好评。作为我国第一部表现国家海洋主权的歌剧作品,《南海哩哩美》还荣获海南省专业艺术最高政府奖“海南省文华奖”。今年,在海南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主创团队原班人马再聚首创作《南海赋》,续写南海传奇。

  

  宋雪莱:广东与海南一衣带水、血脉相通

  

  “我还会回来的!”这是《南海哩哩美》中,宋雪莱饰演的异族首领那巴留在舞台上的最后一句话。作为舞台大反派,那巴是个狼子野心、以德报怨的大魔头,但宋雪莱却凭借生动的演绎,屡屡博得台下观众热烈掌声,让其成为深入人心的角色。

  那巴的告别词,也可以视为宋雪莱作为表演者与观众的约定。尽管此次没能以演员的身份参与《南海赋》,但作为监制的宋雪莱“从筹备到演出落成的每一个环节,都没落下。而且,这次我不是一个人,我带来了珠影乐团一整个团队”。

  身为乐团的常务副团长,宋雪莱的眼中的珠影乐团既历史悠久又风华正茂、充满激情,业务范围也从单纯的影视配乐,逐步扩大到歌剧、舞剧、交响诗等越来越多的领域。他说:“我们是广东第一批改制的国有乐团,十年前就踏上了市场化经营的道路。一路以来,我们历经风雨,路越走越宽,珠影乐团的发展,也是广东文化市场繁荣、活跃的一个见证。”

  “一衣带水、血脉相通”,宋雪莱用两个成语来形容广东与海南源远流长的关系。也正因如此,《南海哩哩美》《南海赋》这两部汇聚了广东、海南文艺界中坚力量的文艺作品,在表达“南海”主题的创作上,不仅没有隔阂,反而天然带有优势。他表示:“大型原创民族歌剧《南海哩哩美》的上演开辟了海南文艺舞台上的先河,我相信《南海赋》能在此基础上更上层楼,毕竟南海不仅仅是广东、海南的南海,还是全国人民的南海,‘南海是我们的祖宗海’的信念,应当在全体国民心中得到强化。”

  

  王宏伟:《南海赋》是艺术实践也是民族历史课

  

  时隔6年,再次演绎青年船长阿雷一角,王宏伟表示,《南海哩哩美》中不少优秀元素都在《南海赋》中保留下来了。他评价道,《南海赋》更像一个混合体:“既有交响合唱,也包含剧情;既有可听性,也有可看性;还借助舞台场景设计,打破了传统音乐会形式单一的局限。”

  多年来深耕于民族声乐领域的王宏伟认为,一场演出不仅是艺术实践,也是对当地文化、民俗的深入了解,是令人受益匪浅的民族历史课程。而海南地方音乐给他最深的印象是柔美:“海南是黎族的聚居地,黎族的音乐特点是非常柔美抒情,我们的演出中融合了不少海南民歌元素,相信观众会喜欢这种古朴真诚的旋律。”

  《南海赋》将民族音乐元素与交响乐融合后,再以崭新面貌推向舞台,实现民族故事和西洋音乐的联谊。“中国的民族文化要想走出去,离不开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虽然交响乐来自西洋,但并不影响我们去借鉴和尝试。”民族音乐的交响化、器乐化,在王宏伟看来,是一条“与世界对话”的发展道路,“走上这条大道并不意味着排斥了传统的文化,反而能助我们愈加厘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走出文化自信的姿态。”

  

  邢时苗:“爱”与“自信”贯穿“南海三部曲”

  

  在导演邢时苗看来,“爱”与“自信”是《南海赋》的两个关键词。

  “中华民族是以‘爱’当先的。自古以来,在南海生活的中华儿女,对自己、对周遭、对自然都充满着爱。”邢时苗表示,“在《南海哩哩美》中,我们就展现了南海人民充满爱的生活——他们在祖宗海里捕捞作业,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日常赛歌,与左邻右舍欢聚一堂。”

  区别于民族歌剧《南海哩哩美》,《南海赋》以交响音画的形式呈现,但又不局限于交响音画。邢时苗表示,演出中融入了多样化的元素,除了重点呈现的歌唱、交响乐、朗诵,还辅以了多媒体展示、灯光和舞台调度等手段:“我们调动一切舞台手段增加表演的信息量。以灯光为例,随着故事的发展,灯光也会出现色彩和分布的变化。当我们讲述南海的故事,舞台将笼罩在蓝色灯光下;来到新中国成立这一节,则会出现红色灯光。相较于传统音乐厅白色灯光演到底的形式,更能渲染情绪,与其他演出元素配合到位。”

  此外,在多媒体视频背景中,更路簿、海底出土文物等浓缩了南海千年历史的元素也一一亮相,以增加交响音画的历史厚度。“变中有不变,‘南海三部曲’将是一个有递进性的多样性尝试,但‘以不同门类的艺术歌颂我们的祖宗海’的宗旨始终不变。”邢时苗总结。

  

  陈笠笠:将感动、崇敬、热爱送到观众心中

  

  “风吹祖宗海,歌追天边云,追得云开雾也散,阿妹岸边把哥迎。哩呀哩呀哩哩美……”欣赏过《南海哩哩美》的观众,想必都对这段女声咏唱印象深刻。土生土长的渔家姑娘阿妹一展歌喉,唱出了珍珠岛朴实善良的民风和恬淡生活。如今,曾出演《南海哩哩美》女一号的陈笠笠,在《南海赋》中再次与阿美这个勇敢坚贞的角色相遇。

  陈笠笠表示,时隔6年,《南海哩哩美》原班人马能再度聚首创作《南海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同为“南海三部曲”,《南海赋》相比较《南海哩哩美》有了哪些变化?陈笠笠表示,在演出形式上,《南海赋》此次由珠影乐团现场伴奏,音效更加震撼;音乐创作上,在保留海南临高“哩哩美”音乐特色的同时,也融入了更多交响乐元素,磅礴大气的男声和亲切柔美的女声交错呈现,可听性十足。

  在陈笠笠看来,一场高水平的演出能带给观众感悟启迪和思想引领。她希望通过《南海赋》的演出,“将感动、崇敬、热爱送到观众心中”,并传递给观众“南海是属于我们的,谁都夺不走”的坚定信念。

  

  杜鸣:“融合”让民族音乐更具生命力

  

  “如何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更具生命力,是中国作曲家面对的重大课题。”作为《南海赋》整体旋律的统筹者,作曲家杜鸣提及,处于较原始状态的民歌往往存在着音乐张力不足的问题。“哩哩美”在海南临高一带家喻户晓,然而,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提升其吸引力和受欢迎度?杜鸣认为,这便离不开交响乐这个载体:“交响乐是世界性的艺术,表达性和感染力都是无可置疑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哩哩美’和其他海南音乐元素放到这个载体里,使其发扬光大。通过融合,让民族音乐更加擅长情感表达,让一首首淳朴的民歌追上时代,追上现代人的审美。”

  《南海赋》由13支曲子组成。或舒缓,或激昂,乐章之间节奏风格相异,又各自统一。杜鸣表示,在作曲时,自己首先强调的是音乐的民族性,树上的椰子和海边的海螺都将化身演奏乐器:“比如,椰胡用了海南的特产椰子作为共鸣箱,音色上也更独特。”有了这些颇具海南色彩的乐器加持,整部作品给人的椰风海韵之感更强了。

  杜鸣坦言,赋的文体对音乐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让他在作曲时颇费了一番心思。“赋不同于唱词,歌唱性会弱一些,我需要想办法让它更加具备音乐性,还要兼顾咬字与唱调,又不能丢了民族特色和恢弘的气势。”不过,他认为以赋为基石的《南海赋》,也因此具备了额外的魅力,“我们都知道,赋很宏大,和南海开阔的海洋特性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东西方人在音乐审美上是有区别的。欧洲人重立体,习惯多声部;东方人重线条,强调单旋律的美感。”杜鸣表示,《南海赋》的音乐呈现将这两种审美都纳入了考量,“既要保持主线旋律清晰美丽,也要丰富交响乐的多线条演奏,营造更丰满的音乐表达……‘融合’让《南海赋》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

  

  王迪:“赋”让《南海赋》的眼界更上层楼

  

  《南海赋》作为一部以歌唱和交响乐为主的交响音画,排练的重点自然落在音乐方面。执行导演王迪表示:“珠影乐团的表现无疑有聚沙成塔的效果。每一个演奏者把每一样乐器都发挥到最好,叠加在一起的力量不是倍数增长,而是指数式增长的。这样一来,音乐的张力、感染力就出来了。”

  “六年前的《南海哩哩美》在今天搬上舞台,依然会让观众眼前一亮。我有信心《南海赋》也可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和影响力。”王迪表示,《南海赋》的主题曲《爱在海上》沿用自《南海哩哩美》,而创新性则集中体现在创作团队大胆采用了“赋”这一文体上。

  通常来说,结构宏大、叙事铺陈、藻饰讲究、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赋比起普通唱词有更高的艺术价值,但也因其特有的韵律文法,演唱起来难度更大。然而,主创团队依然选择挑战高难度,王迪表示:“南海这片海域上发生了什么,不是一两首歌就可以讲得明白的。在编剧渔夫老师看来,只有‘赋’这种大气浩瀚的文体形式,才能更深层次地剖析南海故事。”

  和众多主创一样,王迪同样是出身于部队的文艺创作者。他回忆,早年自己参加部队汇演时,曾到琼海市潭门镇等地采风,生活条件艰苦却仍坚守岗位的守岛部队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因此,当面对《南海哩哩美》和《南海赋》这样的作品时,他也格外走心:“退伍不褪色,‘国家领土一寸也不能让’的信念仍时时在我们心上。”家国情怀与艺术家的创作追求相融合,也成为《海南赋》创作团队精益求精、不断打磨作品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