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丽媛
在苏东坡笔下,“鹅城万室,错居二水之间”。东江和西枝江两条大江穿城而过,古代惠州格局尽显。东江出水文物不仅是研究惠州历史发展变迁的实物依据,更是东江千年辉煌航运史的重要见证物。
东江是珠江三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山,全长560多公里,自东北向西南流经河源、惠州、东莞等地,最终汇入珠江三角洲。
惠州坐落于东江中下游,160公里东江内河干道从惠州穿境而过,东江与西枝江等众多支流在惠州形成密集的水网,为惠州古代航运发展奠定了地理基础。
作为一座沿江城市,惠州自古水运发达。据载,早在唐朝之前,惠州就有船只运载木材从东江上游到下游东莞大朗口码头。据《惠州志》载,南宋时期,惠州已成为内河重要的港口城市。元朝时期,东江已形成了“广州-黄家山-归善(今惠阳)”的固定航线,船只定期往来。
发达的内河航运使惠州成为东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明清时期,惠州水运兴旺,设有河泊所,专门管理往来船只,东江沿岸也开设了众多水驿站,方便行船者歇息。据载,明洪武年间,惠州设有欣乐水马驿(今惠城下角),驿站配备了船只、驿夫;进入清乾隆年间,惠州境内设有苏州驿(今博罗苏村)、欣乐驿、水东驿等,专供官府用船只传送文件以及方便官员往来。
民国时期,东江作为粤东交通要道,地位进一步突显。据《广东年鉴》民国三十年(1941年)载:惠州在东江南安,车船交汇,尚称繁盛。抗战时期,香港与内地所有物资流通均依赖东江水运。
进入上世纪50年代,惠州航运业、造船业日益繁盛,东江航运进入鼎盛时期。据《惠州交通发展纵览》数据显示,东江内河运输量一度占惠州交通运输量的95%,素有“黄金水道”之称。1955年-1983年,惠州东江客运量每年以40%-80%递增,大量生活物资、生产资料等通过东江运抵河源、广州等地。
随着陆路交通完善,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东江航运日益衰落。如今进入“低碳时代”,东江黄金水道复航已呼之欲出。据悉,在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断航”后,近年来,东江航道发展建设迎来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