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大城市想呈现吸引力得看毕业生要不要留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3月24日        版次:ZXA16    栏目:财经辣评    作者:戚耀琪

  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戚耀琪  

  

  最近,国内一家媒体公布了相关数据库消息,记录显示了多年求职者用户的履历变化情况,包括毕业学校,每一份工作的公司名称、地点、职位等。从劳动者的实际就业去向,更真实地呈现出每个城市的不同吸引力。

  通过近五年约70万份履历,进行城市吸引力的计算。可以发现北上深杭广分别占了内地前几名。从名校毕业生流向的角度来看,中国最吸引人才的城市仍然是北京、上海、香港、深圳、杭州。

  国内三大经济圈,恰恰也是名校汇聚之地,这些名校毕业生倾向于留在本地,反过来又会促进当地的经济腾飞。由此就会形成马太效应,更多的高中生会选择在这些发达地区的大学入读。哪怕高考没能进入名校,但是也有可能通过考研再拼一次,通过工作后在当地读在职研究生。因此这些地区的毕业生数量和质量就会显著性地聚集。人才的聚集,就会进一步强化其熟人圈子的加入,进一步做大城市的年轻群体规模。

  三大经济圈、城市群的吸引力,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来说的好处不必多言。但大城市自然是有其代价和门槛的,比如潜在的更加严格的人才筛选和人口流入政策。地方都说欢迎英才,但是企业在人才有得选、要给薪酬养人的情况下,门槛就摆在那里。985/211的要求,不是因为企业的歧视,而是企业这样定标就可以免除前期选人的“困扰和麻烦”。这恰恰也体现了高考的相对公平性,毕竟本科之后的学历尤其留学学历的获取,是有很多操作空间的。企业会更难判断。

  要说城市吸引力,如果毕业生的第二份、第三份工作,依然选择某个大城市,那么这个城市的吸引力就暴露无遗了。因为这个城市能够给予人们留下来继续打拼的资源和信心。即使楼价高企、交通拥挤、空气不良,依然不会阻挡年轻人往高档写字楼去打工的欲望。相比之下,青山环绕、鸟语花香却不在大城市圈里的地方,考察的就不是毕业生的学历,而是定力和眼力了。这时候,城市的重要性就企业的价值要低得多。

  有趣的是,有的大城市排名渐渐落后于存量工作岗位的分布,呈现出被其他城市“虹吸”的现象。这对城市的主脑们来说是很焦虑的事情,尤其是知道自己城市的毕业生找工作都是到邻近城市去的。这样的统计如果更加长期、细化和具体,是可能超越人们的潜在经验并成为城市痛定思痛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