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区文化中心外景 |
“元”计划慈善公益培训西江月少儿艺术团舞蹈A团家长开放日学员合照 |
“元”计划慈善公益培训国画班学员课堂作品展示 |
文/羊城晚报记者 梁正杰 图/高明区文化馆提供 位于佛山市高明区西江新城的区文化中心,每逢周末,一个个小朋友或坐在课堂上认真聆听老师进行古筝演奏,或与同伴们合唱歌曲,又或在老师指导下挥毫泼墨练习书法。这样的一幕,每年都在高明这片自古素有“文风甲端郡”“彦硕辈出”之称的土地上上演。得益于2014年年底开办“元”计划公益培训班,每年超过2万人次青少年享受到优质的公益艺术培训,也形成了具有高明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高明以“元”计划慈善公益培训项目为依托创新开展成人公益培训项目“益品西江”,丰富受训群体,实现社会受训群众公益培训立体全覆盖;以大力推进公益培训为依托,创新性孵化传统文化名家工作室,2022年计划孵化两项传统文化名家工作室,为公益培训插上提质增效的翅膀,为佛山争当岭南广府文化领头羊奉献高明力量。 分享发展成果 丰富文化生活 近年来,随着高明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增强,尤其表现在未成年人艺术培训方面。一方面,很多家长对艺术培训了解不够,对子女的艺术培养也存在盲目跟风学习的误区,甚至送孩子前往较远的地方去学习。另一方面,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的意愿越来越强,但由于缺乏有效引导,也不能完全满足全区未成年人对艺术培训的需求。 “区文化馆是本地政府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窗口,也是政府与市民之间文化互通的桥梁。当时区文化馆开设的免费培训班不成规模、不成系统,而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在区的两会上提议建设青少宫,让区内青少年在课余时间有机会参加一些优质的公益培训班。”高明区文化馆馆长李文清介绍,有鉴及此,借着区文化馆计划2015年将搬迁到西江新城新文化中心之机,2014年年底起,高明区逐步探索出了“慈善+文化”的未成年人公益培训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区文化馆总分馆为服务网络,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创办了“元”计划公益培训项目,推动优质文化艺术培训资源下沉到基层,实现以文化传播慈善意识,以慈善反哺文化发展,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基本文化权益。 “元”计划慈善公益培训活动由高明区政府统一指导,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协调联动团区委、区慈善会、区妇联、各镇街文化站等多个单位,由区文化中心提供培训场地,整合教学资源,主要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免费提供培训资料,并聘请资深专业教师担任课程老师,保障培训质量。 整合多方资源 创建本地特色 高明区“元”计划慈善公益培训是常态化的培训,依托区文化中心(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场地,分为春、夏(暑假2期)、秋、冬(寒假)5个培训学期,提供写作、语言、音乐、英语、书法、舞蹈、美术、漫画及西江月少儿艺术团等各类别培训班,为全区各年龄段小学生提供优质免费文化艺术培训。在为未成年人免费提供文化课程之余,也鼓励市民进行适度捐助,所筹款项全数捐给区慈善会应用于慈善事业。这种模式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更让孩子在学习中学会感恩,培养孩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刚开始我们怕招不到学生,找到高明区的‘中国好人’模范李永雄(已故)商量,利用他的名气帮忙宣传招生。”李文清回忆,李永雄二话不说就带领“全副武装”的“夕阳红志愿队”连续一周在高明荷城街道的各间小学门口,在放学时段派发宣传单,收到极好的效果。 “当时我们原本开办全免费的培训班,但有部分家长误认为‘免费培训班水平很差’,不愿意来,只有付出一定费用后他们才会认真对待,所以我们抓住家长的这种心态以捐款形式实行。”区文化馆副馆长邵长华表示,在为未成年人免费提供文化课程之余,鼓励市民进行适度捐助。除符合单亲、贫困等条件的“零元”班不设建议捐助金额外,捐助80元或120元,可被编入“十元班”或“百元班”。假日参加慈善公益培训,既可以让孩子多学知识,充实假期生活,又可以捐款做善事。对孩子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元”计划慈善公益邀请区慈善会参与协办,“这既有利于提高市民的参与度,进而也提高了市民的认可度。让家长和学生走进门看看培训班的水平和效果,再用我们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打动他们。”邵长华介绍。 推进文化育人 打造公益品牌 “元”计划慈善公益培训共开设少儿流行舞班、合唱、国画班、版画班、毛笔书法班、硬笔书法班、象棋班、围棋班、乐理视唱班、剪纸班、手工、简笔画班等20个多门类课程。这样的课程配置更加容易满足群众的学习需求,体现公益培训的价值。 “我们的强项是书法班、象棋、国画、看图作文、少儿流行舞等。近期较热门的班是鬼步舞,由于学生容易上手,较受青睐。”区文化馆培训部主任吴黄利介绍,现就读于沧州中学初中的谢凯欣曾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硬笔书法比赛,多次取得省级比赛的一、二等奖。 吴黄利对羊城晚报记者说,有一位年轻的专职妈妈,随家人从汕头来高明落户,自第一个孩子就读一年级开始就来报班,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后来家中3男1女四个小孩全都上培训班,“书法、象棋、国画、看图作文……每个周末都排得满满的。” 吴黄利表示,为了有效弥补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在每一期培训开始之前按培训内容在广东省志愿者平台招收志愿者班主任服务队,进行择优录取后进行相关服务内容知识培训再上岗服务。培训班主要分为普惠模式与提升模式两种,前者着重激发学生爱好、培养兴趣,后者针对具有一定水平、有提升意愿与空间的拨尖学生,对这类学生采取阶梯式分层小班教学形式。 “元”计划公益培训项目曾入选广东省文化厅授予的2015年度“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列入2016年度佛山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服务项目,以及获得2018年佛山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称号。截至2021年年底,已累计培训学生超过16万人次,筹集善款约58万元,平均每年培训人数达2万多人次。 接下来,李文清提出,在研判“双减”实施之后呈现的实际情况,差异化创新培训项目,开发名师课程、精品项目,采取高、低端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实施小班制教学,实行可持续性的阶梯式分层次的分班教学模式,依据青少年特点设立分层立体式管理,做到事事有人知,事事有人理,班班有老师、班主任,努力走出一条导向性强、可复制性强的群众文化公益培训品牌之路。